美言不信(《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橘黄色日落 诗词大全 18

美言不信

指言行要遵守信用美言不信的意思是信:信实,真实。词藻华美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哲学上,这些观点属于绝对论,是有失偏颇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不一定“美”,“美言”不一定“信”,告诫人们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A符合认识论的要求。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也是最后一章,据说有的版本把它放在第六十八章。 以下是在网络里搜索来的几个解释: 解释0:“信言”是诚实可信的言说,“美言”是表面华美、刻意修饰的言说;诚实可信的言说表面是不华美的,诚实可信的言说也不需要追求表面的华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已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翻译:诚实的言谈不华丽,华丽的言谈不诚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前边的人不善良。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里的“信”指真实、真诚。真诚的话,不会特别悦耳动听。那种特别悦耳动听的话,往往“不信”,让人听了觉得不信服。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成,真实、可靠的话其辞藻不一定有多美,而辞藻美好的话不一定有多可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者,诚实也。“信言不美”,是说凡是诚实之言,都是质朴无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者,此谓之“信言”。凡是信言,句句真实,句句质朴,没有虚伪粉饰,没有投其所好,没有奸巧诡诈,而且都是真诚一片,所谓“忠言逆耳”即是。

【自解】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自解: 真实可信的话,往往不漂亮,漂亮的话往往不真实。善良的人不狡辩,狡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知识的人往往知道的并不多。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道德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其实完全可以理解成忠言逆耳。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值得相信的话都是不那么好听的,好听的话又是不值得相信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意思出处及全文赏析

真实的话因为揭示了现实的残酷,所以不美妙动听;美妙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不可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出处此句出自春秋时代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全文如下:《道德经?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指真实的话因为揭示了现实的残酷,所以不美妙动听;美妙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不可信。

信:可信、诚信、真话、良言。 美:肯定、表扬、赞赏、歌颂、好听、顺耳舒心、假话。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定有这时期值得赞赏、表扬、歌颂的人或事。

信:真实。美:美妙,漂亮。真实的话未经加工,所以不美妙动听。词藻华美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信言”是诚实可信的言说。“美言”是表面华美、刻意修饰的言说。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这句话其实很好解释。但是要真正理解这句话,我们就要从老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根源,寻找理解这句话的钥匙。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无为 的意思是,不管天地,还是人生乃至社会,都有它运行的规律,这种规律是支配自然、支配人生的大道。而我们人,要想活的潇洒快乐,活的自由自在,就不要干涉、改变这些规律,要顺着这些规律的要求去做,而不是去改变规律瞎折腾。老子的思想是回到自然回到过去。老子认为,文明污染了世界,仁义道德扰乱了人们的淳朴的本心,声色犬马带来人心的糜烂。所以,人要回到本真的状态,叫抱朴守一。所以,所有那些试图解释世界、探索事物本质的行为都是徒劳的甚至是愚蠢的。

老子思想的精华就在于此。老子认为,事物是有矛盾对立而产生的,事物的运动来自于矛盾的对立,矛盾之间是互相转化的。同时,事物的本质和现象,是无法准确定义的。

基于以上两种思想,老子提出了他对人在社会上如何自处的真知灼见。

鲁迅先生说过,一个人去一个财主家祝贺财主生了儿子,别人都说这孩子真漂亮,以后必定大展宏图,这个人说了一句信言,说这孩子一定会死的——这绝对是真理,但是这个人被揍了一顿。

总之,所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就是老子的思想体现。

标签: 信言 美言 道德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