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内容简介 呼兰河传内容介绍
《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第二章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
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 第二章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
萧红《呼兰河传》简介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经典作品,通过对北方小城呼兰河及其周边生活的细致描绘,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下普通人的生活风貌与内心世界。这部作品不仅是对故乡的深情回忆,也是一部充满悲悯情怀的社会小说。背景与内容概述 《呼兰河传》创作于20世纪上半叶,背景是东北的呼兰河畔。
严寒降临了呼兰河。呼兰河是一个僻远、热闹却并不怎样繁华的小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交叉的十字街是小城商铺的精华地。
呼兰河传内容;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的故事。 宗法社会,生活像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的杰出自传体小说,于1940年在香港挥毫,次年在桂林河山出版社得以出版。这部作品由7章构成,首尾呼应,且有幸得到了文学巨匠茅盾的序言赞誉。
呼兰河传主要讲什么?
《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 篇一:呼兰河传内容简介 《呼兰河传》内容 第一章一共有九节,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这里的生活是死寂、平静的。
内容简介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部长篇小说构思于1937年,1940年12月完成于香港。
主要内容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动物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
呼兰河传的梗概?
第一章一共有九节,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这里的生活是死寂、平静的。
萧红《呼兰河传》简介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经典作品,通过对北方小城呼兰河及其周边人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风貌和人情世故。这部作品以作者萧红的童年生活为创作背景,主要讲述了呼兰河地区小镇上的种种生活和风俗画卷。
《呼兰河传》,叙述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人生的小城故事,展示的是“北中国”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即20世纪10年代中叶前后小镇民众的生态与心态。
《呼兰河传》,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全书七章:二章写小城风情,四章谈家中亲疏人物,七章摹绘独立旁枝人物。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在《中外文学名著典藏系列》中,有一部深具内涵的作品——《呼兰河传》。这部小说出自文学大师萧红之手,以其独特的自传体叙事方式,引领读者走进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的画卷。作者以“我”的角色,将个人的记忆与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紧密相连,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场景。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谁?
《呼兰河传》作者是萧红。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的言语特点: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
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
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
《呼兰河传》以萧红的故乡生活为原型。结构不同于一般小说,各章故事相对独立,没有主角人物,也没有故事主轴。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创作背景:
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20世纪10年代中期前后,那时,日军还未侵略中国。
《呼兰河传》单本的创作,于1938年开始于武汉,1940年完成于香港。1941年底,萧红病危之际要求骆宾基送她北上:萧红要回到家乡去。萧红曾计划写《呼兰河传》的第二部。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年),中国作家,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1942年因病逝世于香港。主要作品:《跋涉》、《生死场》、《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呼兰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