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的《登岳阳楼》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壮志与悲凉的交织 站在历史的脉络上,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以其深沉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的湖山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波澜。首句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犹如一幅静谧的画面,洞庭湖与长江在此交汇,夕阳的余晖映照在静止的楼阁帘幕上,时间仿佛凝滞。
登岳阳楼(其一)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登岳阳楼》二首都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登岳阳楼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的情感。扩展阅读:原诗:《登岳阳楼二首.其一》宋代: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其一)南宋 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陈的《登岳阳楼》表达了哪些情感?
南宋才子陈与义,以其深沉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一组脍炙人口的诗篇——《登岳阳楼》。这组诗作并非孤立,它们紧密相连,如同两面镜子,映照着诗人心中波澜壮阔的情感世界和历史沧桑。首诗以攀登岳阳楼的艰辛为引,诗人通过每一级台阶的触感,倾诉对故国的深深眷恋与时局的无尽感慨。
陈与义中登岳阳楼的主旨是通过欣赏美景,回忆历史,感慨人生,弘扬祖国文化。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二首》是一组组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西城,倚临长江南岸,近接洞庭湖。这栋建筑始建于唐代,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经沧桑,见证了许多历史变迁。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描绘了他登临岳阳楼时所见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深思。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登岳阳楼的作者陈与义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陈与义在《登岳阳楼》其一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诗人登高望远,视野开阔,映入眼帘的是浩渺的江水,绵延的远山。这种自然美景令诗人赞叹不已,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登岳阳楼二首》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组诗。两首诗集登楼、观景、抒情、归途为一体,是不可分的。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登岳阳楼·其一 【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二首》是一组组诗,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南宋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原文为: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登岳阳楼其一主旨
诗圣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诗篇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兵荒马乱,诗人北望长安,忧国忧民,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全文内容:登岳阳楼 南宋 陈与义 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能为之奈何呢?
尾联叙事、写景、抒情相融合,并出现诗人的形象。“白头”、“风霜”二词,表现出诗人哀婉的心情;“无限悲”更将诗人愁苦、绝望的形象定格,很具有感染力。
两首诗都写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怀古伤今,苍凉悲壮。但杜诗内容更丰富,思想更饱满。即使在身老病重、孤舟漂泊之际仍心系国家,而陈诗侧重表现逃难之危境,吊古之悲情,以“老木苍波”喻“己悲”之愁绪。
求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译文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宋-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从整体来看,诗人是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登楼抒怀的。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其一) 南宋 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之情。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二首》表达了什么情怀?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二首》是一组组诗,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南宋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原文为:
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其二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译文:
其一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我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其二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夕阳下小舟悠悠游过,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景色,看日落君山。往北边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边可以看到红色的枫叶。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诗尊杜甫,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号为“诗俊”,与“词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岳阳楼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