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和贾岛继承了什么的创作风格?
孟郊和贾岛继承了"诗运落魄的苦吟者"——贾岛诗歌风格,贾岛是韩孟诗派的一员干将 ,向以推敲苦吟著称 ,与孟郊并称“郊岛”。
贾岛,唐代河北道幽州范阳郡人,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苦吟精神著称,一生痴迷于诗歌创作,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对文字的雕琢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诗歌作品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悟。贾岛的诗歌风格独特,以质朴自然见长。
贾岛自幼聪慧,喜好文学,尤其在诗歌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他的诗歌多以山水自然、人情世态为题材,以表现个人情感和生活哲理为主旨。贾岛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往往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启示。贾岛的代表作品之一是《题西林壁》。
贾岛是一位唐代著名的诗人,以苦吟著称,他的诗歌作品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贾岛的诗歌往往以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对细节的深入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和世态炎凉的感慨。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诗歌风格独特,以苦吟著称。他注重字句的锤炼,追求诗歌表达的精准与独特。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反映了中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贾岛的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贾岛诗艺术特色
语言清淡朴素,以铸字炼句取胜,刻意求工。题材窄狭,缺少社会内容,多为写景、送别、怀旧之作,情调偏于荒凉凄苦。贾岛早年家境贫寒,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遗有贾岛庵。19岁云游,识孟郊等,因和推敲韩愈。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唐文宗时任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
取而代之的是欢欣之情。这一细腻的心理刻画,体现了诗人敏锐的生活感受和精炼的诗艺。整首诗以诗人从荒凉山区到山村人家的旅程为线索,情感起伏有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贾岛的诗歌风格在中唐诗歌中独具一格,正如胡应麟所推崇的“浪仙之幽奇”,这评价无疑准确地捕捉到了他的艺术特色。
他常常对诗歌的每一个字句进行反复推敲和修改,追求艺术的完美表达。这种苦吟精神在贾岛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使他成为了唐代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综上所述,贾岛因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态度,被后人誉为苦吟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和创作精神,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贾岛,唐代诗人。早年时候,贾岛的诗歌语言清淡朴素,以铸字炼句取胜。内容一般是写景、送别、怀旧等,情调大多荒凉凄苦。
贾岛的诗歌风格独特,以苦吟著称。他的诗作往往注重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冲突,语言质朴但富有感染力,意象独特且富有哲思。他善于运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以简洁的笔触描绘出深刻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
长江集简介
长江集,是一部源于中唐时期的作品,以其作者贾岛的官职——长江县主簿(后人又称他为贾长江)而得名。这部诗集承载了贾岛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情感世界。在内容上,贾岛的诗歌主要聚焦于个人的孤寂凄清,通过对淡泊生活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深远的情感深度。
诗歌以幽静的景致为背景,以凝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总的来说,贾岛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品味贾岛的诗大全,我们可以领略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感悟,从中汲取人生的营养和启示。
韩愈在艺术上有独创之处.他的风格多样,但主要特点是深险怪僻,好追求奇特的形象.正如《调张籍》中所说:“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
雅俗共赏 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阳春白雪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
贾岛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山水、边塞、友情等,他以深情的笔触描绘自然风光,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诗往往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考,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因此,他的诗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如诗般的语言风格?
诗歌中常见的几种语言风格 1.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议论、说明、描写、抒情。表现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
贾岛(又称贾长江779年-843年),字阆仙,自号碣石山人,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唐代诗人,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
因此,“岛瘦”不仅指贾岛本人的形体特征,也借指其诗歌风格的简练、质朴。综合来看,“郊寒岛瘦”这个成语用于形容贾岛的诗歌风格,既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个人情感的独特表达。这个词语既是对贾岛个人生活经历的描述,也是对其诗歌艺术特色的高度概括。
以个性化艺术表现方式激发“元和”诗坛求奇尚异的风格追求同时,二人于作品体现的生活与处世态度及诗体选择和主要表现手法方面存在不同,原因主要在于孟郊“苦吟”并非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诗的形式反映自身穷困生活和不平遭遇而贾岛则多刻意回避现实,以冷眼旁观态度对待社会,从而形成清奇僻苦风格同时。
贾岛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亦作阆仙),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朝诗人,与韩愈同时。
贾岛贫寒,曾经做过和尚,法号无本[1]。
元和五年(810年)冬,至长安,见张籍。
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
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抵潮州(今广东潮州),致信贾岛,贾岛作《寄韩潮州愈》诗给韩愈。
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新唐书》将贾岛附名于《韩愈传》之后。
扩展资料:
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著名的典故“推敲”即出自此人。
传说他在驴背上苦思“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反复斟酌用推还是用敲字,以至错入了韩愈的仪仗。
后来人们将斟酌炼字称作“推敲”。
语言清淡朴素,以铸字炼句取胜,刻意求工。
题材窄狭,缺少社会内容,多为写景、送别、怀旧之作,情调偏于荒凉凄苦。
分类: 教育/学业/考试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快速!本人急需!!!!!!!!!!!!!
解析:
贾岛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贾岛墓
在县城南郊安泉山。长12米,宽、高各3米,砌石为垣。现有清建墓碑“唐普州司户参军浪仙之墓”。墓前有清建瘦诗亭,内陈历代文人吊唁贾岛的石刻诗文。
贾岛(公元779-843),字浪仙,亦作阆仙,范阳(今北京房山)人。唐代著名诗人。
唐开成五年(公元840),贾岛61岁时迁来普州(今安岳县),任司仓参军。他到任后,曾组织讲学。政务之余常去南楼(南门外过街楼,1958年拆除)读书作诗。曾写出《夏夜登南楼》诗:“水岸寒楼带月跻,夏林初见岳阳溪。一点新萤报秋信,不知何处是菩提。”此外,还有《寄武功姚主簿》、《送裴校书》、《送僧》、《原上草》、《咏怀》等诗篇,均为贾岛在南楼写成。唐会昌三年(843),朝廷升贾岛为普州司户参军,未受命而身先卒,终年64岁。遗体安葬在安岳县城南安全山麓。他的朋友苏绛为他写了“贾司仓墓志铭”,记述贾岛生平、死、葬日期和地点等甚详。清乾隆年间(1736-1795),安岳县令徐观海(浙江钱塘人)在墓前建造“瘦诗亭”。后来的县令斐显忠又进行重建,并立牌坊,至今尚存。
尘缘未绝说贾岛
贾岛是个半俗半僧的诗人。
他文场失意后,便去当和尚,法号无本。无本者,即无根无蒂、空虚寂灭之谓也。看来他要一辈子念佛了。但后来与韩愈相识,执弟子之礼。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应举,中了进士。为僧难免思俗,入俗难弃禅心。“发狂吟如哭,愁来坐似禅。”(姚合《寄贾岛》)俗味很浓,僧味也不淡。他正是在这双重性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贾岛因带着一肚皮牢骚出家,所以虽身在佛门,却未能忘却尘世的烦恼。他在洛阳为僧时,当局规定午后不得出寺。若换个出家人,不许出就不出。佛国无边,何处不可修心养性?然而他却觉得自由受缚,不能忍受。于是叹道:“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他为人非常执著,一旦向前,就不易回头。无论是为僧,还是还俗,都富有挑战性。
他是苦吟诗人,行坐寝食,都不忘作诗,常走火入魔,惹出麻烦。据说曾出了两次交通事故。一次是骑驴过街,没注意行人。当时秋风萧瑟, 黄叶飘零,便信口吟出“落叶满长安”之句。寻思上联, 忽以“秋风吹渭水”作对,喜不自胜,结果撞上“市长”大人车马,被拘一夕。一次是去访问李凝幽居,于驴背上得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 其中“敲”字又欲作“推”字,一时未定。神思恍惚,结果又撞上韩愈的车马。传说虽不完全可信,但他那份痴迷,则是有根有据的。他时刻想推销自己。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剑客》)气冲斗牛,一副侠胆。其实他骨瘦如鹤,气短力微,只不过借剑喻己,想人赏识罢了。唐代的举子要想在科场上显露头角,往往要疏通关节,寻找坚强的靠山。而他出身微贱,朝中无亲故,缺乏外援,所以他恨这个社会的不公。他认为自己没有出路,是因受到公卿的压抑所致。他从裴度庭院经过,吟道:“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题兴化园亭》)裴度平定叛乱有功,封晋国公。他聚敛甚多,长安有高第。贾岛一见,火从内发,故作诗嘲之。他蔑视权贵,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及第后,他寓居法干无可精舍。一日宣宗微服出游,行至寺中,闻人吟诗,便循声登楼,见案上诗卷,便取来浏览。贾岛在后面,一手夺走。他不认识宣宗,便瞪眼嚷道:“郎君鲜食美服,哪懂这个?”事后十分紧张,伏阙待罪。朝廷给他一个长江县主簿的小官,将他贬出长安。唐代有两位诗人的作品,涉及此事。安奇诗云:“骑驴冲大尹,夺卷忤宣宗。”李克恭诗云:“宣宗谪去为闲事,韩愈知来已振名。”
贾岛有个堂弟叫无可,也是诗人。当时两人一道出家。贾岛耐不住寂寞,杀了回马枪;而无可仍在合掌向佛。贾岛还俗时曾有约,将来仍出家,可一落尘网便被裹住。 无可写诗提醒他,不要忘约。贾岛说,我怎么能忘啊? “名山思往,早晚到嵩丘。” (《寄无可上人》)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送无可上人》)他对佛门的清静,仍怀向往之情。但说是说,行动是行动,这两者充满矛盾。
贾岛一生,为诗艺洒尽心血。“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锤炼出许多精品。韩愈赠诗云:“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故生贾岛着人间。”贾岛与孟郊齐名,影响深远。但他的一生,贫困潦倒,官微职小,禄不养身。死之日,家无一钱,只有一头病驴和一张古琴,教人为之一叹:他是否感到此生值得,含笑而去,或是后悔还俗,不如诵经?这就不得而知了。
贾岛的创作态度
现时北京市所属各区、各县,在历史上曾经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物,有文有武,数以百计。其中有一个著名的大诗人,就是唐代的贾岛。
据《旧唐书》、《全唐诗话》以及苏绛为贾岛写的墓志铭等的记载,贾岛是当时范阳郡的人。唐代设置的范阳郡,包括现在的大兴、房山、昌平、顺义等县。这一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幽燕之地,英雄豪侠慷慨悲歌,成了传统的风气。正如贾岛在一首题为《剑客》的五言绝句中写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这位诗人显然想借此来表达他自己的心情。
然而,贾岛之所以成名,却并非由于他的英雄气概,而是由于他的苦吟。人们最熟悉的“推敲”的典故,便是出于此公身上。毫无疑问,写“僧敲月下门”当然比“僧推月下门”的句子要好得多。这几乎已经成了讲究炼字的一个最寻常的例证。可是,懂得这样一些起码的文字“推敲”的技巧,难道就可以称得起是一位苦吟的诗人了吗?问题当然不是这么简单。否则,成为一个大诗人也太容易了。
贾岛的苦吟,实际上是在炼意、炼句、炼字等方面都用了一番苦工夫。而这些又都是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性分不开的。首先我们看到贾岛非常用力于炼意,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境。如果写一首诗而意境不佳,味同嚼蜡,叫人读了兴趣索然,那就不如无诗。有了好的意境,然后还必须保证这种意境能够在字句上充分表达出来。
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的锤炼,用心推敲修改。但是到了他写成之后,却又使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就好象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的样子。由此可见,所谓苦吟只能是从作者用功的方面说的,至于从读者欣赏的方面说,却不应该看出作者的苦来。
贾岛有许多作品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渡桑干河》的诗写道:“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于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首诗的意思很曲折,而字句却很平易。这样就显得诗意含蓄,使读者可以反复地咀嚼它的意味。如果多用一两倍的字句,把它的意思全都写尽,读起来就反而没有意思了。在贾岛的作品中,象这样的例子太多,我简直不知道应该举出什么例子才更好说明问题。
读过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韩愈非常赏识贾岛的作品。《全唐诗话》记载韩愈赠贾岛诗曰:“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星辰顿觉闲。天恐文章中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虽然有人说这不是韩愈的诗,但是这至少可以代表当时人们对贾岛的评价。后来的人常常以“险僻”二字来评论贾岛的诗,那实在是不恰当的。
尽管人们也能举出若干证据、说明贾岛的诗对于后来的诗坛发生了不良影响。比如,宋代有所谓江湖诗派,明代有所谓竟陵诗派,以及清末同、光年间流行的诗体,一味追求奇字险句,内容贫乏,变成了 *** 。如果把这些都归罪于贾岛的影响,我以为这是不公平的。各个时代诗歌流派的优缺点,主要的应该从各该时代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中寻找根源,前人不能为后人担负什么责任。贾岛的创作态度是很严肃的,这一点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假若有人片面地和表面地模仿贾岛,以致产生了坏诗,这怎么能叫贾岛负责呢!
郊寒岛瘦
苏东坡这个人挺有意思,他并没有象欧阳修《六一诗话》和尤袤《全唐诗话》那样的诗话行世,却经常有关于诗文的观点一鸣惊人。诸如"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杜诗、韩文、颜书,皆集大成者也。"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郊寒岛瘦"也是他提出的,而且概括得也是如此的准确、生动和形象。
"郊寒岛瘦"缘何说起,当然由孟郊贾岛诗风而来,主要是指他们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狭隘的格局,穷愁的情绪和苦吟的精神。两人都是一生不曾做过什么象样的官,孟郊本人性情耿介,是个不善与别人往来的人,考了三次之后才于五十岁时中了个进士,得到一个可怜的小官位。但他平时总爱将时间花在饮酒弹琴交友赋诗上面,不理政务,最后竟由别人代他的职,自己拿着半俸回家,过上了"一贫彻骨,裘褐悬结"的清苦日子。他的诗作因此而愈见其"寒",如:贫病诚可羞,故床无新裘。春色烧肌肤,时餐苦咽喉。倦寝意蒙味,强言声幽柔。承颜自俯仰,有泪不敢流。默默寸心中,朝愁续暮愁。(《卧病》)夜学晓未休,苦吟神鬼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死辱片时痛,生辱长年羞。清桂无直枝,碧江思旧游。(《夜感自遣》)贾岛曾作过和尚,算是个"诗僧"。《唐才子传》说他居京三十年,屡试不中"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虽然穷成这样,仍不掩贾岛其性情中人的一面。有一天,宣宗微服私访来到贾所在的寺中,闻楼上有吟诗之声,遂移步上楼,见案上有诗便展卷流览,贾岛不认识皇上,劈手将诗卷夺过,声色俱厉,冷言嘲讽。幸亏皇上有风度,自己下楼一走了之。后来,贾才发觉事情不对,吓坏了,忙跑到宫前请罪。倒使皇上感到惊讶。这段故事太象演绎,不大靠得住,但却颇可见贾岛的脾气秉性。
孟郊和贾岛长年生活在穷苦潦倒之中,虽然都曾得到过当时韩愈的奖掖与资助,但并没使他们摆脱现实生活的困顿。所以在他们的诗中,象"泪"、"恨"、"死"、"愁"、"苦"这样的字眼随处可见。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孟郊《古怨别》)"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孟郊《怨诗》)"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泠。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贾岛《戏赠友人》)事情就是这样,"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杜甫),因为诗人长年生活在穷困之中,所以才可能深入地接触社会,其诗才更见性情和艺术。虽然,孟郊在考取了进士之后也曾写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的豪情,也写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种亲情至上的千古名句,但是这些毕竟不是他的主旋律,"郊寒"才是他的主色调。请看他这样写怀乡的情绪:"愁人独有夜烛见,一纸乡书泪滴穿";他这样写世态炎凉:"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他这样写情感世界:"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他这样写自然的萧疏:"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东野诗》)这才是孟郊的风格特色。《临汉隐居诗话》中说他"孟郊诗蹇涩穷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观其句法、格力可见矣。其自谓'夜吟晓不休,若吟神鬼悉。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贾岛虽不如"郊寒",却也有其鲜明的个性.他写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样超脱闲逸的诗,也曾流露出"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试君,谁有不平事"这样昂扬的豪气,但他的诗却多是靠"苦吟"而成的,所以仍旧显得面窄而雕琢。他自己对此是这样描述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关于贾岛,最为流行的故事就是"推敲"的典故。据说他成日沉缅于雕词琢句之中,有一天竟然冲撞了京尹兆韩愈的车队,被左右拿下,推到韩愈面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所以才冲撞了大人。原来他当时正在潜心琢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动词"推",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见怪不怪,停下来想了半天方说"敲字佳。"从此交上了贾岛这个布衣朋友,还"授以文法,去浮屠,举进士。"其实,这两个字都是可以用的,只不过用了"敲"就具有一种声音的美,更能衬托出夜深人静时的意境。
因为孟郊与贾岛平时做诗,总爱搜肠刮肚苦思冥想地遣词造句,加之以上所提及的诸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诗作中具有"寒瘦窘迫"的风格也是自然的事情,他们都堪称中国诗史中的"苦吟诗人"。所不同的是,在当时孟郊乃"五古"大家,而贾岛为"五律"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