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简介100字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86年),字子长,汉族,河南温县人。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是司马相如的后代,司马光的祖父。司马迁是《史记》的主要撰写者之一,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死于公元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今陕西韩城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主要记诸侯之事。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司马迁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史记哪篇文章写了司马迁的生平?
史记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写了司马迁的生平,因为史记这本书是司马迁所著。
名人对司马迁的评价: 鲁迅在《汉文学史纳要》一书中有专篇介绍司马迁。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汉武帝时期,大约公元前145年,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史官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积累了广泛的知识。成年后,担任了朝廷的史官,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司马迁的生平简介: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1],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
司马迁,生于约公元前145年,逝世于约公元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或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是一位备受尊崇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被誉为“历史之父”。他的早年生活贫困,自小勤奋好学,遇到难题深思熟虑,直至理解透彻。
50字评价司马迁生平和他对梦想的追求?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这位中国古代的伟大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因其卓越的贡献而被誉为“史圣”。他出生于公元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长,出生于西汉的夏阳(今陕西韩城或山西河津),主要作品《史记》是其不朽的成就。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少年时随父司马谈读书,并从董仲舒受学《春秋》,向孔安国问疑《尚书》。二十岁出游,历经长江、湘江、沅江、淮水、泗水、黄河等流域,沿途考察名胜古迹,访问历史遗事,调查社会风俗。后为郎中,曾随汉武帝出巡西北诸郡县。
司马迁是什么人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客观的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心被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司马迁的憎恶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
有,司马迁的妻子柳倩娘是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县北,而且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外孙女,父亲柳振庭是一位诗书画都极好的读书人。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司马迁的简介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