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出自《论语》和《孟子》的成语,故事,名言
【原文】(1·6)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孟子见梁惠王》是对话体的文章,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反映了孟子的一贯主张,希望统治者实行王道,放弃霸道。
01-全文语译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康具兴。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孟子·梁惠王上》第六章赏析
孟子·梁惠王上共有七章,下面来赏析第六章。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孟子对付梁襄王,首先在于善于察言观色而择言。他见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个国君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是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么威严。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文言文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见梁襄王,(1)出语人曰:(2)"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3)'天下恶乎定 '(4)吾对曰:'定于一.'(5)"'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6)王知夫苗乎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7)沛然下雨。
孟子见梁襄王全文翻译如下: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孟子答统一才能安定。《梁惠王章句上》第六节原文: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跟梁惠王聊了不少了。这句话是梁惠王说的。梁襄王是梁惠王的儿子,并没有记载孟子和梁襄王的对话,只是提了一句孟子见过梁襄王,然後孟子就开始吐槽他。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孟子一生提倡人性向善,却为何只夸赞过齐宣王一位国君有仁的种子?
孟子见过7位诸侯,分别是魏惠王(又称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宋偃王、滕文公、邹穆公、薛文公、鲁平公。
王笑 答曰 : 是诚何心 ? 我非爱财 , 而易以羊 . 宜乎百姓 , 谓我爱也 .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1,出,语2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3问曰:‘天下恶乎4定?’吾对曰:‘定于一。孰5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6之?’对曰:‘天下莫7不与也。
(六)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其如是这个词中的其意思是:如果这样的话。其中的其意思是: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天下统一才能安定,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孟子见梁襄王。出,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
孟子与梁襄王之间,有什么故事呢?
孟子与梁襄王之间,有什么故事呢?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就有《孟子.梁襄王上》中的一篇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是当时有名的辩士,一次,他到魏国去见好战的梁惠王。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什么都不用说,他不是那种渴求别人认可自己的人。
意思是: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出自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第六章。节选原文: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译文: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见了几次梁惠王后,又见到了梁襄王。这个时候梁惠王应该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即位。在他即位不久,孟子马上就找到了他。孟子 两人见了面,谈了一会儿话,孟子就出来了,出来的时候,孟子说:我怎么看梁襄王这个人,怎么也不像一个国君的样子。
这句话出自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梁惠王上》。释义: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孟子见梁惠王》全文翻译是什么?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矣,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战国时魏惠王魏罃,前369-前319年在位。魏原来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秦国的压力,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也被称为梁,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惠"是其死后的谥号。
②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
③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家:大夫的封邑。封邑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cài)地。
④征:赵歧注云:"征,取也。"
⑤弑:古时以下杀上、以卑杀尊叫弑。
⑥乘:音shèng,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当时战争的形式主要是车战,一辆兵车由四匹马拉,车上有三名武装战士,后有若干步兵。古代常以兵车的多少衡量诸侯国或卿大夫封邑的大小。
⑦餍(yàn):满足。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邑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位的人和下位的人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说利呢。"
作品简介
《孟子·梁惠王上》出自《孟子》,作者孟子。
作品启示
本文主要论述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不要滥杀无辜,人民才会“引颈而望”, 进而"定于一"。
孟子在文中以"禾苗喻百姓”, 以"雨水"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