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在众多描写瀑布的文章中,大多以瀑布本身为主要描写对象,着力渲染,突出瀑布的奇、美、秀、伟。而袁枚的这篇文章却别具一格,重点描写了观瀑的飞泉亭,立意新巧,表现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在此类游记中独树一帜。作者中年退隐山林后,曾遍游东南山川,“观瀑屡矣”,可见是个喜游者、善游者。
《峡江寺飞泉亭记》主旨:作于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本文表达了袁枚畅游山水才子雅怀的思想感情。《峡江寺飞泉亭记》是清代袁枚所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作于乾隆四十九年,时袁枚往广东肇庆探望弟弟袁树,途经峡江寺。峡江寺在广东清远县城北中宿峡后峡山上,建于南朝梁武帝时,初名正德寺。又传轩辕黄帝二庶子太禺与仲阳化为神人,将安徽舒城上元延祚寺在一个风雨之夜飞携此处,故又名飞来寺。寺后有飞泉亭。
表达袁枚畅游山水才子雅怀的思想感情。《峡江寺飞泉亭记》是清代袁枚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记叙、描写为主,空灵飞动,神采张扬,体现出其散文追求天然真趣的艺术个性。
《别韦参军》 高适 · 唐代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峡江寺飞泉亭记》 袁枚 · 清代 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
多年来,我观赏瀑布多次,但到达峡江寺时,内心却难以割舍,都是因为飞泉亭的魔力。2. 人的情感通常如此:如果眼睛感到愉悦,而身体却感到不适,就很难长时间停留。比如天台山的瀑布,距离寺庙大约百步之遥;雁宕山的瀑布旁却没有寺庙。
请问天籁之音的意思!谢谢?
意思:形容声音十分动听悦耳,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读音:tiān lài zhī yīn 天籁:自然界的声响,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
峡江寺飞泉亭记简析 文章作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时袁枚往广东肇庆探望弟弟袁树,途经峡江寺。峡江寺在广东清远县城北中宿峡后峡山上,建于南朝梁武帝时,初名正德寺。又传轩辕黄帝二庶子太禺与仲阳化为神人,将安徽舒城上元延祚寺在一个风雨之夜飞携此处,故又名飞来寺。寺后有飞泉亭。
我近年来观看的瀑布多次,但到达峡江寺时,却舍不得离开,都是因为飞泉亭的缘故。天台山的瀑布,距离寺庙有一百步远,而雁荡山的瀑布旁边却没有寺庙。其他如庐山、罗浮山、青田的石门山,瀑布固然奇妙,但游客都不得不在烈日下,蹲坐在危险的悬崖上,无法从容地欣赏。
阅读感悟: 作者袁枚主张诗文创作不要抄袭古人。因此《峡》文中不用典故,语言大多通俗易懂。
峡江寺飞泉亭记赏析 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峡江寺飞泉亭记》——袁枚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 B:原文中“飞泉亭记”表明是记述飞泉亭的文章,而非亭本身飞动。句子翻译:- (1)不一会儿,又有拄着拐杖的声音从云中传来,原来是老僧怀远,抱着一尺左右的诗集,来求我作序。- (2)寺宏陆高庙怎么能飞呢?只有哪天我的灵魂梦境,也许会飞来吧。
译文:近年来,我多次观赏瀑布,但对峡江寺的飞泉亭尤为留恋。
《峡江寺飞泉亭记》是清代袁枚所作的一篇散文。原文、白话文如下: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白话文:我近年来观看瀑布很多次,到峡江寺心里很难舍弃它,就是飞泉亭造成的。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
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袁枚
余年来观瀑屡矣,更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荡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蹬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砚,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置此亭者,其仙乐!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而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在众多描写瀑布的文章中,大都以瀑布本身为主要对象,着意渲染,突出瀑布的奇、美、秀、伟。而袁枚的这篇却独出心裁,重点描写了观瀑的飞泉亭,立意新巧,表现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在此类游记中别具一格。
作者中年退隐山林后,曾遍游东南山川,“观瀑屡矣”,显见是个喜游者、善游者。但为什么只有到了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原来是因为有飞泉一亭。这就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何以作者独独欣赏这个飞泉亭?
随即,作者指出:“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认为天台、雁荡、匡庐、罗浮、石门诸山,“瀑未尝不奇”,但观赏这些瀑布却有个重要的缺陷:“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并比喻说,“如倾盖交,虽欢易别”。这就是作者在观赏若干瀑布进行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不难看出,作者的审美观是追求游得轻松舒适,要获得悦目而赏心的极致。这里没有写飞泉亭观瀑,我们却可以从这种反衬对比的描写中得到暗示:在上述诸地观瀑所没有的精神享受,在飞泉亭是可以获得的。
接着,作者比较多的篇幅描写飞泉亭。先是写粤东峡山不仅“古松张覆,骄阳不炙”,石桥边又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这是山上奇特而优美的自然环境。随后,从两个角度写飞泉亭:一个角度是从可以看到美好的景色来写。游人在建于瀑旁的飞泉亭中,可随意坐卧、箕踞、偃仰,喝茶饮酒,逍遥自在地观瀑。这是“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的神仙般境界。另一个角度是从作者和友人的心情欢畅着笔。作者让随从和僧人澄波下棋,亭内“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老僧怀远来亭索序,共同吟咏作诗。这种“天籁人籁,合同而化”的欢愉,使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最后,作者表示:“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飞泉亭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如此深刻,直至魂梦难忘。至此,作者对飞泉亭“意难决舍”的原因终于吐露出来。
本文在结构上最有特色。开头就点出飞泉亭,却不立即写亭。而写了在别地观赏瀑布之不足,用意在于反衬对比。及至要写亭了,又先写亭所在的峡山,可说是蓄势已久。写亭的三段,分别是得目之悦,心之娱,而后发出赞叹,层层深入,引人入胜。
古人记游,在写景同时,常有抒情议论的笔墨,本篇也不例外。如第三段写三奇树“根分而枝合”后用“奇已”二字作赞。第四,五段分别赞誉建亭者“其仙乎”和“亭之功大矣”,使飞泉亭的形象更为突出,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