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洛阳花下客是哪首诗
欧阳修《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戏答元珍》译文:我真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边远的山城,已是二月,居然还见不到一朵花。
原文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翻译 我真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边远的山城,已是二月,居然还见不到一朵花。
正版是:野芳虽晚不须嗟 欧阳修 戏答元珍 年代:【宋】 作者:【欧阳修】 体裁:【七律】 类别:【答谢】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城市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磋这句诗的作者是欧阳修。原文: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在这里,诗人以早年做客洛阳曾饱览春光作衬托,表明愿在这荒野之地等待迟开的山花,以此表现身处逆境而泰然自若的旷达情怀,寂寞愁闷中透露出抗争的精神和对前途乐观的信心。 “野芳虽晚不须嗟”一句,定下了全诗乐观旷达的基调,也定下了他贬滴生活中乐观、旷达的处世基调。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意思
诗人以过往的洛阳花事为背景,寄托自己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的乐观与抗争精神。"野芳虽晚不须嗟"一句,奠定了全诗的旷达基调,也预示了他在贬谪生活中积极面对的态度。这句诗的大意是,经历过洛阳牡丹的盛景,即使夷陵的野花开放稍迟,也不必叹息,因为它们终究会绽放。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磋这句诗的作者是欧阳修。原文: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译文:我真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边远的山城,已是二月,居然还见不到一朵花。
欧阳修的词很有名,其诗写得也很好.下面是他的几首诗: 七绝·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答丁元珍古诗赏析?
答丁元珍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红花满树,青山隐隐,日已偏西。广阔的郊野,草色青绿,看不见边际。游春的人们,兴趣正浓,哪管春天将去。丰乐亭前,人来人往,落花遍地。原文:《丰乐亭游春三首》【作者】欧阳修 【朝代】宋 第一首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作品原文 答丁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意思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的意思是:1. 曾经是洛阳繁华场景中的客人。 这指的是作者曾在洛阳这座繁华的城市生活过,可能见证了当时城市中的繁荣景象。洛阳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之地,这里汇聚了众多文人墨客和繁华景象。2. 野芳虽晚但仍有其独特魅力。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冻雷惊笋欲抽芽全诗解析如下: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赏析 “残雪压枝犹有桔”中的“残雪”形象地描绘了冬天的余寒,而“压枝”的“犹有桔”则给人以希望和生机。
答丁元珍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谪居天涯的无奈、失意,虚度年华之感;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保持信念,依然充满希望。
城市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磋这句诗的作者是
城市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磋这句诗的作者是欧阳修。
原文: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
1、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军事判官。
2、天涯:极边远的地方。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
3、山城:指欧阳修当时任县令的峡州夷陵县(今湖北宜昌)。夷陵面江背山,故称山城。
4、“残雪”二句: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残雪,初春雪还未完全融化。 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
5、“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归雁:春季雁向北飞,秋天南归,故云,又传说它能为人传信,古时常用作思乡怀归的象征物。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感物华,感叹事物的美好。 物华 ,美好的景物。
6、“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至景祐元年,欧阳修曾任 西京(洛阳)留守推官,领略了当地牡丹盛况,写过《洛阳牡丹记》。洛阳以牡丹花著称,《洛阳牡丹记 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7、嗟(jiē):叹息。
译文:
我真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边远的山城,已是二月,居然还见不到一朵花。有的是未融尽的积雪压弯了树枝,枝上还挂着去年的橘子;寒冷的天气,春雷震动,似乎在催促着竹笋赶快抽芽。
夜间难以入睡,阵阵北归的雁鸣惹起我无穷的乡思;病久了又逢新春,眼前所有景色,都触动我思绪如麻。我曾在洛阳见够了千姿百态的牡丹花,这里的野花开得虽晚,又有什么可以感伤,可以嗟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