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快哉亭记译文
黄州快哉亭记 黄州快哉亭记 作者苏辙 选自栾城集苏辙10391112,字子由,苏轼的弟弟,“唐宋八大家”之一 原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快哉亭位于贬谪之地黄州,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但面对挫折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
作者借物抒怀,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
张梦得在寓所西南筑亭,苏轼命名为「快哉亭」,苏辙作《黄州快哉亭记》。当时苏辙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至筠州(今江西高安县)监巡盐酒税,政治上也是很不得意。但他不以贬谪为怀,惟适自安。这篇文章就表现了这种心情。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名篇《黄州快哉亭记》备受推崇,以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现了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的完美融合。
黄州快哉亭记中心论点?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黄州快哉亭记原文 【作者】苏辙 【朝代】宋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黄州快哉亭记是宋代苏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绝,抒发了作者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
第一段:描绘快哉亭周围环境,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第二段:记叙快哉亭上所见,解释了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黄州快哉亭记》是宋代苏辙的散文作品,因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公认是一篇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优秀作品。这篇记叙文紧紧围绕“快哉”二字。苏辙(生于1039年,逝世于1112年),字子由,汉族。
黄州快哉亭记作者借什么景来抒情
《黄州快哉亭记》作者借黄州快哉亭来抒情。《黄州快哉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记叙文,紧紧围绕"快哉"二字来作文章,也是就建亭者的用意,来加以发挥的。
苏轼之弟苏辙亦有黄州快哉亭记,谓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罣碍於迁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应该是:窃会计之余功。句中余的意思是:剩余。 节选: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黄州快哉亭记》乃宋代文学家苏辙所著,该篇散文以“快哉”为主题,深入剖析了建亭者的初衷,并对其进行艺术发挥。2. 文章的前两段主要描绘了亭上的景色,通过生动的文字,让读者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愉悦心情。
黄州快哉亭记第三段写了什么?
作者苏辙以宋玉暗讽楚王之风与平民不同为据论述了自己的观点:人与人之间没什么不同的,只是一些人自以为是罢了。
龙开胜,男,一九六九年八月生于湖南隆回,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书法专业本科班,专业背景深厚。目前,龙开胜的身份多元,他是现役军官,任职于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担任创作员,同时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担任教授,并且是北京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
介绍快哉亭的由来,以及景观.在快哉亭发生或的事。
黄州快哉亭记表达了作者因亭景而生意,借亭名而发论,赞扬张梦得的同时,抒发了自己不以贬谪为怀,随遇而安的情怀。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不因为外物而伤害本性的人生态度,同时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平之气。这篇文章作于被贬官期间,那时他在政治上处于逆境。
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不仅语言奔放,气势如虹,显示了一代才华横溢的名家的风采,其中蕴藏的深刻哲理更是令人回味细思。文章叙说了朋友张君梦得被贬齐安(即黄州)后建快哉亭以赏长江美景之事。
苏辙所写,苏轼命的名字!关于他们俩我想不用多介绍了吧?
《黄州快哉亭记》原文 翻译
原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译文: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阔大。从南边与沅水、湘水汇聚,向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盛大。流到赤壁之下,江波水流水势浩大,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犹言惊心动魄,不能长久地欣赏。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
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指点。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到了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
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
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黄州快哉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记叙文,紧紧围绕“快哉”二字来作文章,也是就建亭者的用意,来加以发挥的。
全文赏析:
文章开篇以叙事兼描述之笔,写出了江水的浩瀚雄伟。题目是《黄州快哉亭记》,而文章却劈头出一“江”字,这与题面有何关涉,快哉亭建在黄州,而黄州濒临大江;那么,为要写亭,先写其江,由大江而引出亭来,这样开头,自然稳妥。此其一。
其二,建亭的目的。在于览观江流胜景,既然如此,文章自然要从江水写起,用重笔写出江水的壮观。倘非如此,“览胜”一事,便无从可言,那么,快哉亭的建筑也就失去了意义。
其三,文章先出一“江”字,接着运用铺陈的手法,不借笔墨,一连数语,始言其流“奔放肆大”,继曰其势“益张”,末道“波流浸灌,与海泪若”:凡作三层,写出水势的三变,而且愈变愈大。
这样写,一是为后文蓄势,欲使其精神倍出;二是为快哉亭描绘出一个阔大雄伟的背景,以使得小巧玲珑的亭台与雄浑壮关的长江成一鲜明的对照,收到相映成趣的艺术效果,文章开篇,顿觉其气势奔放。
接下去文章以叙事入题,首提建事之人——“清河张君梦得”,次叙建亭背景——“滴居齐安”,再述亭之修建及其所在——“即其庐之西南为亭”,再言建亭目的——“以览观江流之胜”,后点为事命名之人——“余兄子瞻”,末出亭名——“快哉”。
事名最后点出,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样写,在内容上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在结构上,为了能使其与下文衔接紧密。作者叙事简练,层次井然。“滴居”二字为后文伏笔,更是章法上的严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