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重点
季氏攻伐颛臾的成功,不仅巩固了季氏的地位,还震慑了周边国家,使得季氏在春秋诸侯国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总的来说,季氏将伐颛臾是春秋时期的一次重要军事事件,它不仅展示了季文子的智谋和勇气,也为季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分析】 1.是: 例句 出处 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判断词,是 2.疾: 例句 出处 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
尽量与成语联系,并弄清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记忆; 精练,通过练习强化认知记忆; 迁移。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季氏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君季文子有意将其国力扩大,因此决定对周边国家进行进攻。其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便是位于海滨的强国颛臾。颛臾是一个经济繁荣、军事强大的国家,拥有雄厚的海军力量,季文子深知此次攻打颛臾的难度之高。
季氏将伐颛臾常考默写句子如下:求!无乃尔是过与。(译文: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译文: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知识整理
(1) 后世必为子孙忧 (2)何以伐为 5.也 (1) 是社稷之臣也 (2)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3) 今由与求也 6.以 (1) 何以伐为 (2) 则修文德以来之 7.于 (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虎兕出于柙 (3) 龟玉毁于椟中 实词 1.特殊词义 (1) 何以伐为 (2) 是社稷之臣也 (3) 。
何以伐为?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如果能)施展才能,就去担任职务,如果不行,就该辞职。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词类活用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使动用法,使┅┅来) 既来之,则安之。
同样,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辅佐季氏的冉有和季路的责任。这层比喻义表现出孔子对自已学生的严肃批评。 〔字词释义〕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辞:托辞;寻找借口。舍曰:不说。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服:顺服。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季氏将伐颛臾》名词活用为动词。辅助。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名词作动词,责备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季氏将伐颛臾》名词活用为动词。
季氏将伐颛臾重点字词
何以伐为(宾语前置)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疑问句式,恐怕……吧?)重点实词解释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怕……吧。是,这个;过,责备。)是社稷之臣也(这个)何以伐为(何以……为?
一词多义: 为:①语气词,呢 例:何以伐为 ②动词,担任 例: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 ③动词,成为 例: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介词。
《季氏将伐颛臾》是《左传》的一篇篇目,讲述了季孙将要伐颛臾,并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同样,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辅佐季氏的冉有和季路的责任。这层比喻义表现出孔子对自已学生的严肃批评。 〔字词释义〕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辞:托辞;寻找借口。舍曰:不说。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服:顺服。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季路激进好勇为孔子所早知,而冉求的政治素质与才华,却是受孔子一再称赞的。现在连做家臣的最基本道理都不懂,无疑要受孔子的责备了。
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 课时安排】 二课时 【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知识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的主要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鲁国的“重要陪臣”季氏家族把持朝政,由于力图壮大自身实力,而企图武力夺取鲁国属国—颛臾的土地。而当时作为季康子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明哲保身没有劝阻季氏。
孔子通过巧妙的比喻和类比论证的方法指出季氏所为终将祸起“萧墙之内”,并教诲自己的学生“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阐述了自己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知识: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春秋末期社会动荡变革之际,他所在的鲁国,公室势力日渐衰弱,鲁桓公的后代分化出——季孙、孟孙和叔孙三大家族,三家共同把持鲁国的朝政,其中以季孙氏的实力最强,我们课文中出现的孔子弟子:冉有和季路,就是辅佐季孙氏的家臣。
这一年,季孙氏要讨伐颛臾,原因有两个:扩张自己的土地范围、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孔子的学生参与了这次军事活动前的筹划工作,并把消息告诉了自己的老师孔子,引发了一段师生之间的对话。
《季氏将伐颛臾》是选自《论语》中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全文虽由对话构成,但语言流畅,富于变化,有浓厚的论辩色彩。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文言知识整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虚词
1. 而
(1)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2) 固而近于费
(3)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 不患寡而患不均
(5)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6)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7)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8) 而在萧墙之内也
2.之
(1) 是社稷之臣也
(2) 夫子欲之
(3) 是谁之过与
(4) 既来之,则安之
(5) 吾恐季孙之忧
(6) 而在萧墙之内也
3.且
(1) 且在邦域之中矣
(2) 且尔言过矣
4.为
(1) 后世必为子孙忧
(2)何以伐为
5.也
(1) 是社稷之臣也
(2)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3) 今由与求也
6.以
(1) 何以伐为
(2) 则修文德以来之
7.于
(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虎兕出于柙
(3) 龟玉毁于椟中
二、实词
1.特殊词义
(1) 何以伐为
(2) 是社稷之臣也
(3) 盖均无贫
(4) 则修文德以来之
(5)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2.词类活用
(1) 既来之,则安之
(2)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3)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2.疑问句
(1) 求!无乃而是过与
(2) 何以伐为
(3) 是谁之过与
3.省略句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2)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3) 既来之,则安之
(4)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4.变式句
(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何以伐为
(3)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4)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四、重点语句翻译
1.求!无乃而是过与?
译文: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文: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文: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为之辞。
译文:
5.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