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1章第十条?
《论语》第十章第十条是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行和行为对他的美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论语第十章原文:子曰:“君子之道,其修身也乎!其未尝有闻也乎!君子不可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不慎也。”翻译:孔子说:“君子的道路,首先是修身养性。这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吗?君子不可不修身,思考修身,更是不能不谨慎。”感悟:孔子强调君子的道路首先是修身养性,这是他教育理念的核心。
初中人教版语文书第十课《论语》十二章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孔子说:"学后并且时常地去实践它,不也很快乐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以下是《论语》中的五章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孔子在家乡时,非常恭顺,好像不太会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和朝廷里,说话明白而流畅,只是说得很谨慎。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yú)?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能够听到那个国家的政治状况,是求教得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论语十二章》的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值得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论语》第十篇是《乡党》。 《乡党》共27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例如孔子在面见国君时、面见大夫时的态度。 他出入于公门和出使别国时的表现,都显示出正直、仁德的品格。
论语十则 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过后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称得上是君子吗?
论语治学十则翻译及原文孔子治学名言第一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释:(1)学而时习之——时,时时,经常;习,演习,复习。(2)说——同“悦”。译文: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点评:这里,孔子掌握了一条很重要的学习规律。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后及时温习,感到快乐。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我也感到快乐。”解释:第一句强调的是学习的态度和过程。
大学语文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如下:译文 孔子说:“定期学习复习不是一种乐趣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认识)我,但我不怨恨(生气),也不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很多次。你有没有尽力为别人?你对朋友诚实吗?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后及时温习,内心感到愉快。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解释: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主要强调了学习的乐趣和交友的乐趣。
(二)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 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论语十二章里面的第六章是什么意思?
【原文】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干庭,是可忍,熟不可忍也!这就是论语三章。古时《周礼》礼制规定,只有周天子才能用八佾,季氏越礼。
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如下: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论语》十二章全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文学赏析:
《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版),为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部编版”教材,分为六三制七年级上册和五四制七年级上册,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
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