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本末体发展
这一体裁起源于南宋时期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核心特点是将每个历史事件独立成篇,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旨在提供事件完整的过程,弥补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不足。
然而就是这本在缅甸家喻户晓的被众多学者称赞的历史名著,其夸张成分简直无与伦比。
—《左传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和《明史纪事本末》等等。会要体史书——《春秋会要》、《七国考》、《唐会要》和《明会要》等等。史学理论——《史通》和《文史通义》等等。考史著作——《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异》和《廿二史札记》等等。
李有棠广泛搜集正史、野文、笔记和杂说等各类资料,严谨考订错误,弥补缺失,他的辛勤工作带来了显著的成果。最终,在光绪十年(1884),他仿照袁枢和陈邦瞻的体例,完成了《辽史纪事本末》四十卷和《金史纪事本末》五十二卷的撰写。初次出版是在光绪二十年(1894),在上海石印发行。
都说宋代是中国封建的巅峰,有什么好的研究宋代的书籍推荐吗?
《宋史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断代纪事本未体史书。
“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至正五年(1345年)成书,三本史书将近700万字,只用了两年半时间。
(基本就是二十四史)比较全的24史 二十四史 : 01.史记 (汉·司马迁) 02.汉书 (汉·班固) 03.后汉书 (范晔、司马彪) 04.裴注三国志 (晋·陈寿) 05.晋书 (唐·房。
正史主要是以二十四史为主我就来给你介绍一下其中几部供你研习: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姓厉的名人有哪些?厉姓有什么来历?
厉(lì 厉)姓源出 源于西周,以谥号为姓。周宣王姬静执政时,齐国君主姜无忌去世,谥号为"厉",史称齐厉公。
宋代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则将时间跨度扩大,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末年的历史变迁。随后,清朝李铭汉的《续通鉴纪事本末》涵盖了宋至明末的历史,而杨仲良的《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则深入北宋,直至钦宗时期。
从现时国人普遍水準来说,首推阅读史记,因为它语言通暢,述史有方吸引人,故事性强,在文言史书中,算比较易读通俗的,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很容易入门。
脱脱《辽史》 了解历史,还是正史为主。 之所以推荐正史,那是因为正史是第一手资料,可信度很高。
“九种纪事本末”是〈左传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西夏纪事本末〉〈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清史纪事本末 愿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
史学上两《通鉴》、九通、五纪事本末是指哪些书
很高兴告诉你!
“九种纪事本末”是〈左传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西夏纪事本末〉〈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清史纪事本末
愿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
1、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2、朱熹《通鉴纲目》
南宋朱熹撰著。五十九卷,序例一卷。熹与其门人赵师渊等,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举要历》和胡安国《举要补遗》等书,本儒家纲常名教,简化内容,编为纲目。纲为提要,模仿《春秋》;目以叙事,模仿《左传》,用意在于用 《春秋》笔法,“辨名分,正纲常”,以巩固封建统治。
《资治通鉴》对三国史事,本据魏国纪年,朱熹改据蜀汉纪年,以宣扬正统观念。其后,尹起莘等又为此书阐明义旨,清康熙帝更加上“御批”,使之进一步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
3、清代乾隆年间,以官修的《续通典》、《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六书与前代所撰之“三通”(《文献通考》、《通典》、《通志》)合称为“九通”。
1935 年再加上《清续文献通考》,总称为“十通”。其中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最有价值。 《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是指十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政书是我国古代一种以大量原始文献史料作基础分门别类的阐述历史或一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制度及其沿革主要是为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历代典章制度及沿革的有关材料。
4、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五十三卷。
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二十六卷。
明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四卷。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八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