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有两处点题:
两处点题:月色入户 念无与乐者 2.正面写月的句子有:月色入户 3.侧面写月的句子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原因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5.夜游的背景是: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解嘲的乐观 6.写景的一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
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记承天寺夜游》第二套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月色入户:(门)(4)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 怀民亦未寝:(睡)(6)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检测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下列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记承天寺夜游的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全文,按要求答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6—10题(15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记承天寺夜游》中,课后题第一题,是字词的解释,在原课文中,书正文下面的小字部分可以找到。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二人心有灵犀。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及答案
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能体现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谪人共婵娟遣优逐愁 尘事同明月思清入梦 谪人共婵娟遣优逐愁 尘事同明月思清入梦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5.表达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6.遂至承天寺。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对比阅读训练的链接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陋室铭 1.开头写景突出陋室之景,结尾写出作者的想法,可以和诸葛亮,杨子云一样。2本文先从景物出发,写陋室之景,再从另一方面写作者的内心,希望可以和诸葛亮,杨子云一样。
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的清丽淡雅。渲染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的境界。“怀民亦未寝”。理由:二人心境相同,情趣相投。寻友赏月抒闲情。不知满意与否?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点,学生学习文言文对帮助他们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3年中考文言文枣庄市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及答案 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十2007年荆州市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作者___,字___。
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词语加以体会。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轻重音、延长音等来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朗读方法;通过朗读,比较《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句式、节奏的不同之处,体会骈句和散句的不同美感。
2通过绘制曲线图和借助联想与想象来解读作者微妙的心境,描述画面、意境,体会“念”“盖”“但”等常用文言词语的丰富意蕴,提高再造想象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3.初步掌握“以人解文”“以文解文”的阅读策略,通过讨论和辩论,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人生境界,并提升评估、比较、分析、批判和综合信息的抽象思维能力,实现批判性阅读。
教学过程:
一、朗读正音
请一位同学朗读,教师正音,明确重点字的读音:遂、寝、藻、荇、柏。“柏”是多音字,意思是“柏树”的时候读“bai”,意思是“柏林”的时候读“bo”
二、绘制与解说心情曲线
1.绘制曲线,体悟心情。
教师带学生一起绘制第一句中所体现的心情曲线图,明确画法和用词的精准。
画法:横轴表示事情发展,纵轴表示作者心情横轴上方表示心情的愉悦,横轴下方表示情的低落。
用词精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没有心情),解衣欲睡(什么心情?—平静),欣然起行(高兴——高兴有很多种,比如欣喜、惊喜、激动等,这里是欣喜)。
学生绘制心情曲线图。
2.解说曲线,朗读讨论,联想想象。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学生解说心情变化:落寞到期待。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重音重读,重音轻读,延长音。
学生齐读:念-无与为乐(低沉、落寞)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渐扬)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学生解说心情变化:欣慰与愉悦。
学生齐读:怀民亦(喜悦)未寝,相与步(延长、悠闲)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①学生配乐闭眼想象,描绘脑海中的场景。
教师提问:如果说要表现作者的心情,“空明”和“明亮”哪个更好?
明确:月光如水,并非真水。
②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重音轻读)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重音重读)竹柏影也。(末句上扬,惊喜;下沉,低落)
教师:这句话中的“盖”字,新旧教材解释不同。大家来看看,更倾向于哪一种?大概是:最终没有判断出来。心情低落,混混沌沌。
原来是:判断出来了。有惊喜的感觉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提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学生争议。一种认为是自嘲,一种认为是自豪。
“庭下如积水空明”寥寥数语,却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音乐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充分想象与描绘,学生脑海中的画面会更为丰盈。
同时,此句易误读,通过彼此交流与辩论,能够进一步明确“月光如水”而非真水,提
升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另外,这一环节也为后面的“闲人”之辩蓄势。
三、讨论“闲人”
1.浏览材料并圈画,结合课文和材料,思考观点和理由。
观点一:自豪——世上少有像我们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表现旷达乐观的情怀。
观点二:自嘲——世上少有像我们这样空闲无所事事的人,表现被贬的落寞。
屏显:材料一: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人弹劾(tan he)“诗语讥讽朝廷”,被拘捕。十二月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无实权,俸禄微薄)。
元丰三年二月,贬居黄州。公余经营东坡种田帮补生计。其间写作组诗《东坡八首》,自号东坡居士。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游承天寺。
材料二: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选自《临皋闲题》(苏轼元丰二年被贬后作)
材料三: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人生如梦,一樽还hudn)酹(lei)江月(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选自《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元丰五年作)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苏轼元丰五年作)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观点,整合理由。
学生代表发言:我们认为……根据原文…根据材料
3.学生组际辩论,教师提醒学生思考理由的说服力。
示例:
生:首先我们组持两种观点。我认为他当时是自嘲的。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被贬,由于乌台诗案,御史摘出苏轼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八月就将他逮捕。苏轼在狱中经历了长时间的精神折磨,差点被杀。十二月,获释出狱,但是不得“签书公事”。不得“签书公事”的意思就是指有职无权的官职。当时有一部分人怕被牵连而远离了他。他当时精神上比较孤寂,所以是因为自己写诗而落到如此地步的自嘲。
生:我觉得他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磨难,最后的心情还是比较开阔释怀的。他这么晚还有兴致去寻找张怀民,说明他心境开阔,善于从大自然中去寻找乐趣。
师:你们组的观点有两种,分别引用了资料和课文原文。其他组补充。
生:我们也认为他心境愉悦,且在孤单寂寞时还拥有朋友的慰藉。背景资料说,他当时被贬,所以寄情于山水,用心感受良辰美景聊以自慰同时也有自己能过上“无案牍之劳形”生活的自豪。
师:还引用了以前学过的文章,非常不错。还有补充吗?
生:我们也是支持愉悦自豪的说法。从“欣然起行可以看出,作者虽然被贬,还有心情去出门取乐,表现了作者的闲情逸致和乐观的性格。还可以从“相与步于中庭”看出,他被贬后可以和张怀民一起散步,表现了他拥有知音的高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也表现诗人的自豪之情。
生:我是支持“自嘲”的。我们从文本读到两句话,“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作者因为当时朋友非常少,心情有些沉重。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些淡淡的忧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有落寞之感。所以我们觉得应该是自嘲的
教师提醒学生关注材料的同时,还要关注作者不同时期的心情变化。
4.教师提问:假如有三种类型的资料,一是作者的生平经历,二是他的作品,三是他人的评论,你们认为哪种资料最有说服力?
教师小结:我发现有一点很好,大家都会从原文中去感受情感,也会搜索关于作者经历的资料来推断作者情感。其实想真正地体悟古人的情感,阅读他本人的文章,可能你的感受会更为直接。所以我建议,我们以后在搜索资料的时候,可以采用这样的顺序:先查阅作者自己的作品,直接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搜索他的经历间接推测他的心情;最后阅读他人对他的评价。
四、配乐齐读
学生运用学到的朗读技巧,分两派有感情地朗读:落寞自嘲派,乐观旷达派。
五、说说收获
教师提示:一种方法、一点感悟、一些思考,都是宝贵的收获。
学生总结。
方法:重音重读、重音轻读、延长音等朗读技巧,绘图解心情的阅读方法,联想想象感受画面的阅读方法,以人解文、以文解文的阅读方法,搜索资料的方法等
感悟:苏轼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等。
思考:不盲从、不断论的学习态度等。
六、比较“骈散”
朗读《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比较句式、节奏的不同之处,体会句和散句的不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