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的作品(废名的作品特点)

待我长发及腰 诗词大全 15

20世纪30年代的京派作家?

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京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其中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重要人物。

废名(1901年11月9日—1967年10月7日),湖北黄梅人,原名冯文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小说家,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被誉为京派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竹林的故事》标志着其乡土文学的开端,而长篇小说如《桥》、《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则展现了他诗化追求与对现实荒诞的讽刺。

废名作品风格

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废名名气虽大,但因为晦涩难懂,读者却少。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 、《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自1922年起,冯文炳开始发表《柚子》、《少年阮仁的失踪》等短篇小说。1924年语丝社成立后,成为语丝社的成员。1926年8月开始用笔名“废名”。1928年至1931年,与冯至、梁遇春合办杂志《骆驼草》。他和周作人交谊甚厚,出版的著作几乎都由周作人包写序文。

废名,作为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京派作家的重要位置,他的代表作品如《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以其独特的"散文化"风格闻名。废名的创作风格被尊称为"废名风",对后来的作家如沈从文和汪曾祺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诗: 废名《街头》 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驰过, 乃有邮筒寂寞。

废名·桥内容简介

《废名·桥》是一部深度探讨废名作品《桥》的诗学解读作品,它既可视为对诗化小说研究的全面视野,又可作为一系列富含文化意蕴的散文集。废名作为现代诗化小说的先驱,他耗费十年心血创作的《桥》被朱光潜赞誉为革新之作,堪称诗化小说的典范。

废名是周树人的弟子,他师从周树人。废名的作品的特色:一是散文化倾向。废名的诗往往是兴笔所致,挥洒自如,行乎当行,止乎当止。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废名禅学思想由“观心看净”到“无相无念无住”的转变,导致其创作由空灵静寂转向自由洒脱,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废名《十二月十九夜》2.赏析:把全诗十五行连起来看,仿佛是一支孤独忧郁的小夜曲。寒冷的冬夜,作者独对孤灯,浮想联翩。一会儿在想象的世界中得到抚慰,调子舒缓、安闲;一会儿又意识到眼前的寒冷、孤寂,发出轻叹。经过两次反复,于抒情曲线中完成了全诗。

大家好,我是文学曲线,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京派文学,顾名思义就是京派这个文学流派创作的文学。京派代表有周作人、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人。

1929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属乡土文学。废名的代表作有长篇《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后两部更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的讽刺。曾任北大中文系教授,是30年代颇具影响的京派作家。

废名的桃园文章主旨是什么呀~表示没读懂~请指点一下吧~?

《桃园》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

1922年,废名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旅,发表了诗和小说。在北大,他广泛接触新文学界的人物,加入了“浅草社”,并活跃在《语丝》等刊物上,发表作品。1925年10月,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出版,标志着他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

我有命名癖,所以阅读时特别留意那些起了特别、古怪名字的小说。

沈从文的写作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也深刻反映了人性的美好与纯真。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新浪漫派作家是废名。他的作品如《桥》等,以其独特的语言和叙事风格著称。废名的小说往往充满了梦幻般的色彩,他将现实与想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文学世界。

近代文学家有'钱钟书'先生,其中他写的«围城»中有这样一句哲理。 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拼命想冲进来,城内的人拼命想冲出去。

废名的作品特点

废名,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作家粱遇春生于1906年卒于1932年,年仅26岁似一颗流星瞬间划过中国文坛上空。

冯文炳被誉为楚地的奇才,其创作虽然数量不多,但艺术个性独特,作品精品频出,引人深思。早在20世纪30年代,李健吾他虽非大众化的伟大作家,但却是极具个人风格的创新者。当代学者杨义指出,废名虽非“大家”,但他的名字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湖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地,历史上尹吉甫采集编纂《诗经》,屈原是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李白的文学高峰在此产生,苏轼的文学与书法成就在此实现。

废名介绍 废名是上世纪20年代走上文坛的很独特的作家。他早期以《竹林的故事》、《柚子》、《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开创的“诗化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影响的。

废名的作品特点

 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废名名气虽大,但因为晦涩难懂,读者却少。在文学上,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两个著名知音。周作人在为废名和俞平伯的“涩”作解释时说“本来晦涩的原因普通有两种,即是思想之深奥或混乱,但也可以由于文体之简洁或奇僻生辣,我想现今所说的便是属于这一方面。”

  在《废名小说选·序》中,废名对于自己的风格有如此评论:“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绝句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成功一首诗,我的一篇小说,篇幅当然长得多,实在用写绝句的方法写的,不肯浪费语言。这有没有可取的地方呢?我认为有。运用语言不是轻易的劳动,我当时付的劳动实在是顽强。读者看我的《浣衣母》,那是最早期写的,一支笔简直就拿不动,吃力的痕迹可以看得出来了。到了《桃园》,就写得熟些了。到了《菱荡》,真有唐人绝句的特点,虽然它是五四以后

一是散文化倾向。废名的诗往往是兴笔所致,挥洒自如,行乎当行,止乎当止。同时废名又是运用经济的文字,废名说:“我过去写的新诗,比起随地吐痰来,是惜墨如金哩!”(废名:《谈谈新诗》)废名将古文言字词运用到新诗的语句当中并活用典故,即是极大的尝试和探索。如“我学一个摘花高处赌身轻”,将吴梅村的诗句直接引入,嫁接得多么自然,毫不费力气。二是以禅写诗。1922年废名怀着一颗极大的向往之心来到北京,不久却是面临新文学阵营分裂、论争之时,于是 陷入极度苦闷之中。随后1927年张作霖率军进入北京,北平文人纷纷南下,北方文坛显得格外冷清寂寞,废名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心理由苦闷趋于封闭,性格更内向,思维方式侧重于内省,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洪流中废名找不到可辩清方向的思想作指导,于是躲进西山参禅悟道。汪曾祺、卞之琳都曾以此时的废名为原型刻画一个“深山隐者”形象。此时废名思想艺术的变化很明显表现在他的小说《桥》和《莫须有先生传》上,以至他的朋友温源宁教授怀疑他受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等小说大家的影响,然而不单是小说,这一变化也表现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上。至此废名诗风大变,内容颇费读者猜详。废名以禅写诗,读者应该以禅读诗。苏轼说:“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废名的许多诗句看似半通不通,无逻辑可言,其实他的诗像李诗温词一样,表面不能完全文从字顺,但骨子里的境界却是高华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像“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谁又能只通过字面而不借助想象和领悟去理解呢?废名大约是最早将禅引入新诗的诗人,1947年黄伯思在《关于废名》中指出:“我感兴趣的还是废名在中国新诗上的功绩,他开辟了一条新路……这是中国新诗近于禅的一路。”废名的这些诗大多成于一时,“来得非常之容易”,有的是吟成的游戏之作,不可与之较真,亦不可轻易放过,因为里面“实在有深厚的力量引得它来,其力量可以说是雷声而渊默”。如“我倚着白昼思索夜/我想画一幅画/此画久未着笔/于是蜜蜂儿嘤嘤地催人入睡了/芍药栏上不关人的梦/闲花自在叶/深红间浅红”。废名的诗像晚唐诗词一样有“担当(寂寞)的精神”和“超脱美丽”(废名:《关于自己的一章》)。三是美与涩的交织。废名的诗美是天然的,诗情是古典的,往往令读者有一种丈二和尚摸不找头脑的美丽,有仿佛得之的感觉。这是废名的诗晦涩的表现。废名的诗融儒释道为一体,并有现代主义之风,使得废名的诗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废名就曾以《掐花》为例说它是“新诗容纳得下几样文化的例证”(废名:《〈小园集〉序》)。废名有的诗确实难懂,如“黄昏街头的杨柳/是空中的镜子/对面小铺子的电灯/是寂寞的尘封/晚风将要向我说一句话/是说远天的星么”。真是诗人将要呓语,是说一首诗么?抗日战争胜利后,废名再一次经历思想大变,这一时期尽管只有四首小诗,却不可小觑。废名经历九年跑反、避难,开始同情于“人类的灾难”,痛恨于“人类的残忍”,呼吁和平,诅咒战争,追求真理。

标签: 废名 京派 小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