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资料有什么?
王昌龄 (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
王昌龄 (698—757年),字少伯,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七绝圣手”,其生平充满文学造诣和传奇色彩。下面是关于王昌龄的详细资料介绍:生平概况 王昌龄生于唐朝中期,字少伯,长安人。他自幼聪颖好学,早年便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其诗作以边塞诗和送别诗见长,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公元748年,王昌龄五十一岁,至此年,官江宁丞前后共八载。此年昌龄乃自江宁丞贬为龙标尉。而李白于公元749年,在扬州听到好友(王昌龄)被贬后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王昌龄生平简介 王昌龄资料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王昌龄、王瀚、李清照的介绍:王昌龄:王昌龄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瀚:王翰是唐代边塞诗人。
龄介绍王昌龄,宇少伯,盛唐人,约生于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家天子”。他的诗歌以边塞诗和宫怨诗著称,展现出卓越的艺术才华。王昌龄的生平资料如下:生平概述 王昌龄出生于唐朝中期,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参考资料:《三晋历史人物》王昌龄介绍 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 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新唐书》本传与《唐诗纪事》说他为江宁人,但并无直接材料,大概是因为王昌龄被时人称作 “王江宁”而致误。
《出塞二首》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秦汉以来,边关多事,烽火不熄,士兵久戍不归。
王昌龄的资料
王昌龄的资料 个人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家天子”。他生于唐朝中期,具体生卒年不详,活跃于盛唐时期。王昌龄的诗歌以边塞诗和宫怨诗著称,表现出卓越的诗歌才华。生平经历 关于王昌龄的生平经历,历史上记载较为简略。他早年家境贫寒,但天赋异禀,酷爱诗歌。
王昌龄生平 盛唐著名的爱国诗人王昌龄,一生浮沉官场,郁郁不得志,终于安史之乱中与世长辞。
孟浩然和李白以及王维都是好朋友,李白还和杜甫、王昌龄、高适都是好朋友,王维比较孤独,但他又很推崇张九龄;再如中唐时期,白居易和元稹、刘禹锡都是知己。
关于王昌龄的资料背景典故包括:投笔从戎,一片冰心,旗亭画壁,失孟交李,诗家天子等等。
王昌龄的资料一百字左右?
王昌龄(698年-757年),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字号梦得,汉族,凉州(今甘肃武威)人。他幼年聪颖,识文断字;直笃刚健,志在仕途。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家天子”,尤擅边塞诗。他的诗歌以题材广泛、风格雄浑、情感真挚著称。以下是关于王昌龄的详细资料:生平简介 王昌龄生于唐朝中期,具体生卒年不详。他自幼聪颖过人,有诗才,早年便开始作诗。其诗作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交游,也都有诗。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王昌龄介绍王昌年(698年),(756年)。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
王昌龄的资料
王昌龄的资料如下:
1、王昌龄 (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2、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任汜水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3、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王昌龄的成就综述:
1、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
2、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3、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4、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抒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
5、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嫔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
6、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色情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