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曾巩甘露寺多景楼原文及赏析
欲收佳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这首诗写诗人登上甘露寺多景楼时的所见所感,将写景和抒情结合起来,寄托了他的人生感慨和追求。
故事出自《三国演义》。刘备借东吴的荆州后,没有归还之意,周瑜便定下了美人计,企图乘刘备过江之机,把刘备扣留起来作为人质,以夺取荆州。
是209年。 刘备借东吴的荆州后,没有归还之意,周瑜便定下了美人计,企图乘刘备过江之机,把刘备扣留起来作为人质,以夺取荆州。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作者程珌,宋词,这是一首激动人心的爱国词章。作者以“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结束词篇。说明如夏日大旱需甘霖一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北国人民,亟待宋军挥师北上,把他们从金国的统治下解救出来。充分显示出作者对北伐的重视,并且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1)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1164年10月初,出任镇江府通判的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兹(即“使君”)登楼游宴,写下此词。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2)江左:长江最下游的地方,即今江苏省等地。(3)徐州:指镇江。
水调歌头·多景楼原文
位于江左的镇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壮丽景色闻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座坐落在甘露寺内的多景楼。这座古老的建筑坐落在北固山上,倚山而建,仿佛与连绵起伏的山峦融为一体,如画一般美丽。
天地原本无边无际,南北之分却令人困惑。站在甘露寺多景楼上,望着中原,心中一股遗憾难以言表。长江横贯万里,突然间两座孤山出现在视野中,仿佛是水晶盆被打破。我愿借助雷霆之力,将那些附庸昆仑的人驱散。远眺淮阴,那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依旧历历在目。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鉴赏 杨炎正与辛弃疾结为文字交,尝有唱和。这首《水调歌头·寒眼乱空阔》便是淳熙五年与辛弃疾同舟路经扬州时,登镇江北固山甘露寺中的多景楼所作。与此同时辛弃疾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扬济翁、周显先韵》词。
两句是说登镇江多景楼北望,对中原沦丧感到有难以言述的慨恨。⑶这三句是说长江本来犹如水晶盆那样完美,却因上有两点孤山使之白璧有瑕。这里暗指金瓯有缺。⑷鞭霆力:鞭挞雷霆的力量。两句是说要用鞭策雷霆的力量把小山驱赶到昆仑(大山)下面去。这里暗指收复失地。⑸兵冶处:冶炼兵器之处。
南京甘露寺典故?
甘露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长江之滨的北固山,甘露寺始建于东吴,因建立于东吴甘露元年(256年),故名。
甘露寺(SweetDewTemple) 1。据清道光滕县古迹志载,“龙山东有甘露寺,元二十年灵岩禅师建。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原文: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宋)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这首词开头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感慨,指出天地之间本无明确的界限,却被人为地分为南北两部分,揭示了作者对国家分裂的忧虑。“杳”字描绘了登镇江多景楼北望时的深远景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中原失陷的深深痛惜,那份难以言表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多影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固下滨大江,三面环水,登楼遥望,淮南草木,历历可数。这年十月初,陆游陪同知镇江府事方滋登楼游宴时,内心感叹而写下此词赋。词的上片追忆历史人物,下片写今日登临所怀,全词发出了对古今的感慨之情,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开始从多景楼的形势写起。
镇江北固山需要爬山吗?
需要,但不高,台阶不多。镇江北固山真是应验了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是国家5A级景区,登上山首见长廊镌刻大字:天下第一江山。
【注释】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曾登临此楼,写下了这首诗。②钟呗:梵音的歌咏。③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第二联的景物描写很精彩,有些词语用得很传神,请就其中一个词语进行品析。
水调歌头·多景楼创作背景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陆游三十九岁,以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出任镇江府通判,次年二月到任所。当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而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孝宗隆兴二年十月初,陆游陪同知镇江府事方滋登楼游宴时,内心感叹而写下此词赋。
念奴娇 登多景楼 宋·陈亮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在南宋淳熙五年,杨炎正与文学大家辛弃疾建立了深厚的诗词交流,他们的友情在诗词创作中得到了体现。那一年,当他们一同乘船途经扬州,登上了镇江北固山的甘露寺中著名的多景楼,杨炎正借此景抒发感慨,创作了《水调歌头·寒眼乱空阔》一词。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镇江诗词名句?
生子当如孙仲谋! 念 奴 娇 登多景楼 陈 亮 危楼还望, 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 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 连岗三面, 做出争雄势。
北固山位于江苏镇江,由于北临长江,形势险固,故名北固,海拔55.2米,长约200米。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
登高望远北固山 北固山位于镇江市区东侧江边,是京口三山名胜之一,形势险要,风景秀丽,与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势。
问题:你去过哪些出现在唐诗中很有意境的景点? 前言 唐诗中写了很多著名的景点,同时,这些景点也因为诗人而增色。
南京市没有北固山,北固山位于江苏镇江市。 北固山,镇江三山名胜之一,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宋词鉴赏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
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
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
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
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
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
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程珌词作鉴赏
多景楼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
这里面临长江,地势突兀,极目远眺,万里山川可收眼底。乾道六年(1170)知润州军州事陈天麟重建,并作《多景楼记》云:“至天清日明,一目万里,神州赤县,未归舆地,使人慨然有恢复意。”因此,身处半壁的南宋文人遂多登楼感怀之作。另外,这首词抒发兴废之感,也还同“望淮”有关。淮河,本来是中国南方的一条内河,但在南宋,却成了宋金以和约方式议定的疆界。现在,程珌登多景楼而望淮河,当然感触就更多了。
写法上,作者一方面紧抠多景楼、淮河展开主题,另一方面则把重点放在“有感”二字上,以抒发抱负为创作的最终目的。上半阕中,一、二句用淮河起兴,三、四句以多景楼承接,一上来就自然地点破了题目。
不过,即使是这四句,作者的感慨也是随处可见的:“天地本无际”,再现了望中所见的广袤山河,但一个“本”字,则显示着作者对人为边际的不满。至于“南北竟谁分”,就完全是作者的议论,其中“谁分”二字,问得尖锐、强烈,是全篇的关键所在。“楼前多景”由多景楼楼名演化而成,是全篇唯一写到美好风光的地方,只是作者并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这里,而是由眼前的多景引出了疮痍的中原,以及内心的家国之恨。“却似”以下五句写楼前孤山,愈加显示了以情驭景的力量。京口附近有金、焦二山,南宋时还屹立在长江之中。词人把长江(水晶盆)同“本无际”的祖国大地联系在一起,并由“点破水晶盆”的孤山想到分开南北的淮河,于是本为江中奇景的金山、焦山自然成了作者咀咒的对象,以至发誓要借鞭挞雷霆的力量,把它们赶回到昆仑老家去(昆仑山周围万山攒聚,因而作者想象那里才是山的世界)。下半阕仍以望淮开始,但淮河数千里,独独“望见了”淮阻的'兵冶处,这无疑是抒情的需要。兵冶处,指冶铸兵器的地方。《晋书。祖逖传》说,祖逖北伐,渡江,“屯于淮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人而后进。”正因为这一陈迹的存在,使作者想起了山河未改,天意向宋,恢复大业,“止欠士雅与刘琨。”士雅是祖逖的字。史载,祖逖与刘琨友善,素以恢复之事互相鼓励,为练好杀敌本领,他们常常中夜闻荒鸡而起舞。后来祖逖破敌,刘琨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吾枕戈待旦,志枭叛逆,常恐祖生先我着鞭。”同样,出于凭吊古迹的目的,作者在偌大一座甘露寺内偏偏发现了“顽石”,想起了誓师北伐的诸葛亮。甘露寺内有一被称作“狠石”的石头,形状如羊,据传,诸葛亮曾坐其上,与孙权商议破曹大计。词中,作者说他“三拊”(拊是拍的意思)顽石,可见他对顽而感慨再四;说必须“唤醒”隆中一老,是由于当时“止欠士雅与刘琨”,无人可与共商大事;说要同诸葛亮“细”酌“芳尊”,则表示对统一大计的关切。“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两句既点时令,又以景结全篇。“洗北尘”所指,不言而喻。
总之,在众多的多景楼诗词中,程珌此篇把锋芒直指宋、金统治者,感情饱满,很有气势,是独具特色的篇章。词篇一上来即以“谁分”二字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强行划分南北的罪魁身上,到下半片,更有“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止欠”二字不仅在说物是人非,更重要的是指斥统治集团,说他们中没有一个为国家、为民族着想的英雄。至于两片的结尾,前者说要借鞭霆力赶走江中孤山,后者说须要一场大雨净洗北尘,则明显是指击退金人一事。这些句子的字里行间,处处都燃烧着作者的激情。
词人抒情,或肆意以言志,或借物以寓意,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路子。程珌与辛弃疾交游,词风也入明白畅晓一流。这首《水调歌头》的主要部分是内心情绪的直接抒发,但另外一些地方,却同时借助了比兴寄托。如“点破水晶盆”暗指金瓯有缺,“鞭霆力”
“正须雨”借喻抗金力量,“昆仑”指金人的老家,“北尘昏”指金兵的气焰等。两种方法的交替使用,既避免了纯用比兴寄托可能造成的晦涩,也避免了一味直抒胸臆可能带来的质直,因此形成别具一格的词风。此外,本篇包含寓意的句子都比较浅显易懂,这又使得全篇更加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