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讲解、赏析)

韶华倾负 诗词大全 17

《古近体诗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译文】 登上岳阳楼,远望岳阳山,无边美景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远方,洞庭湖显得异常浩荡,汪洋恣肆。大雁高飞,带走了愁苦烦闷,月亮在山间升起,好像是山峰把明亮美好的月亮给衔过来了。云彩好像和所住的地方连为一体,喝酒也好像是在天上一样。酒醉后凉风四起,衣袖翩翩飘舞。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诗文回放]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颔联中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写诗人登岳阳楼,极目远眺天岳山之南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整首诗完整地写出了。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讲解、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写诗人登岳阳楼,极目远眺天岳山之南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诗题中的【夏十二】,是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名字不详,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岳阳楼赏游玩乐的情景,李白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杜甫的《登岳阳楼》这两首诗,一写喜悦,一写忧愁;一想象奇特,一注重现实,对比十分鲜明。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人登楼后看到的意象主要体现在前两句,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

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鉴赏 诗的一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

《登岳阳楼》 杜甫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诗人抒发了什

颈联抒发杜甫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李白兴致勃勃。

在李白的诗篇《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他描绘了岳阳楼壮丽的景色。诗的首句“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展示了岳阳楼四周的宏大景象,天岳山南麓的壮丽景色一览无余。

诗题既然是《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中当然不能毫不涉及夏十二。目不暇接的美景值得描绘,泉涌般的激情必需抒发,百忙之中又不忘为主人缀上一笔,诗人写得是多么从容不迫、舒徐有致。“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结尾写诗人醉酒后,在习习的秋风中翩翩起舞。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鉴赏 诗的一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此诗描写诗人登岳阳楼极目远眺天岳山之南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全诗没有正面描写楼高,而是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从俯视、遥望、纵观、感觉等不同角度形容楼之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风格飘逸潇洒。

李白诗词《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译文赏析

【 #能力训练# 导语】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下面是 分享的李白诗词《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译文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代: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译文】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

  南飞的大雁带走我忧戚烦闷的心情,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

  醉后朦胧里一阵阵凉风起,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带旋回。

  【注释】

  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行杯:谓传杯饮酒。

  回:回荡,摆动。

  【赏析】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扩展阅读:李白与杜甫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二人同处同一时代,李杜二人相遇后惺惺相惜,遂结为知心好友,互赠诗作。但两人生平经历不同也导致了性情差异,各自诗风也大为不同,李白才高气傲,常常借酒意正浓时作诗,其诗犹如一泻千里的长江大河;而杜甫却属于苦吟慎重一派,每次作诗总要再三思虑,修改增删之后方能定稿。更有传说李白曾为了嘲笑调侃杜甫的作诗辛苦特意写了一首诗。

标签: 岳阳楼 李白 诗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