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听雨》宋 蒋捷
自古以来,听雨一直是文人墨客的独享,无数动人的诗词佳句见证了他们的听雨情怀。从白居易的芭蕉雨声,到苏轼的竹杖芒鞋,每个诗人以雨声为媒介,抒发人生的喜怒哀乐。其中,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更是别具一格,描绘了词人从少年到老年的听雨感受,映射出人生的悲欢离合。
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岁月无情的感慨,以及在不同人生阶段对听雨情境的不同感受。这首词通过描绘作者在三个不同时期听雨的情境,展现了人生的变迁和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在少年时期,作者在歌楼上听雨,那时的他年轻气盛,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表达了听雨人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的心情,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原文: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听雨》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听雨》抒发什么感情
在词的中段,蒋捷运用了很多抒情的手法,如“雨蒙蒙,雾茫茫”,将虞美人的心情与外界的氛围融为一体,表现出她对于爱情的深深思念;“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则是以具体的情境来表达虞美人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苦闷。
词人以"听雨"为线索,概括了自己从少年再到壮年到老年三个阶段的不同生活及心境,抒发了人事无常的沉重感叹。一二句少年听雨于楼之中,听窗外雨声淅沥,一片浪漫之景。词人选取的场景相当典型,将年少时的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三四句壮年时,历经挫折四处漂泊,听雨再也没有少年时的浪漫。
《虞美人·听雨》是宋末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想知道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慨吗?正所谓岁月匆匆催人老,此词正是抒发了作者对年华易逝、岁月无情的感慨,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虞美人·听雨》表达了听雨人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的心情,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
蒋捷的虞美人的表达技巧?
回听雨....充分体现了古典诗词兴发感动的审美特质。其传神的形象性、鲜明的画面感、含蕴的深厚性,皆令全词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这首词虽为小令简笔,看似“语语纤巧”、“字字妍倩”(毛晋《汲古阁词跋》),但深衷浅貌,绝 非用力雕琢者所能为,这些都使它得以久擅词场而不衰。
作者蒋捷在宋代文学史上以其独特的词风和深沉的情感表达著称。这首词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也透露出人生的无常和时光流转的无奈之情。蒋捷的这首《虞美人·听雨》通过对听雨这一简单行为的描绘,表达了深沉的人生感慨。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赏析】少年的时候,无忧无虑,不需要为生活发愁,可以自在玩耍。
全词以少年轻狂,中年流离,暮年孤寂来写人生之苦旅,这样的词不少,大多数婉约的词都有这种意味。试寻了几首,摘录如下: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
虞美人·听雨这首词以听雨为线索,描绘了词人蒋捷一生的三个阶段:少年、壮年和晚年。首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描绘了年少时的浪漫与无忧,尽管那时的愁绪只是浅尝辄止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则展现了壮年时期的漂泊与孤苦。
上阕写少年和中年的听雨。一个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在风尘仆仆地奔波,人生之苦,绘声绘色,溢于言表。下阕写晚年听雨。亡国之后,木鱼经声,在一个十分凄绝的环境中,奔波忙碌一生的词人,白发苍苍,孤苦伶仃,生活无着。弦外之音,不难捉摸。结尾二句,词人概括地抒发了对自己一生难言的悲愤。
蒋捷的“虞美人”这首词有什么寓意?
这首词小巧别致。它是一首小令,却像一篇散文,写出了一段生活情景。
蒋捷这首词借少年、中年与老年听雨的不同感受,高度浓缩了人生的必然历程和共同体味。因此雨在本词中也可以具有多重含义。它首先是自然界的最平常的雨,朝朝暮暮、岁岁年年永无变化。词人将不变之雨声与自己不断变化之境遇、感触作鲜明对照,以雨之无情来反衬人之情感变化。
蒋捷的《虞美人听雨》的创作背景是:1267年,元灭南宋。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其中,蒋捷是颇有代表性的作家。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听雨》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
他就是爱国词人——蒋捷。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一下他写出的一流宋词之一——《虞美人·听雨》,这首词因高超的手法,真挚的情感感动了后世,入选了《宋词三百首》,全词如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作者听雨,为什么又用许多笔墨写蒋捷的虞美人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在谋篇行文方面,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顺叙下来的;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应当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继以上两幅一起反衬作用、一起陪衬作用的画面后,词人接着又让读者看到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画中没有景物的烘染,只有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就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