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虽非投笔吏(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啥意思?)

2顿吃个蛋挞 名人名言 25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啥意思?

意思: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出处:唐代诗人祖咏的《望蓟门》。 原文: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 待何年归去,谈笑各争雄。

是指古代官员辞官后,将笔投掷于地,表示自己不再从政的行为。

的意思是:我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但见此三边壮气,激起勃勃雄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建立奇功。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的出处该句出自《望蓟门》,全诗如下:《望蓟门》祖咏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此句诗出自祖咏诗《望蓟门》,意思是:少年时虽不象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诗句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为尾联抒发从戎之志做好铺垫。

望蓟门阅读答案-祖咏 望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虽然年轻时没有像班超那样投笔从戎,但论功名之志,愿意像终军一样自愿请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祖咏的《望蓟门》,诗人借用投笔从戎和终军请缨两个典故,抒发了自己立功报国的壮志。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 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城早秋 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浅冬寂夜的诗?

描写浅冬寂夜的诗: 浅冬寂夜客心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出自唐代祖咏的《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全诗《望蓟门》唐代 祖咏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笳鼓 一作:箫鼓)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作者简介(祖咏)祖咏 唐代诗人。

含有投笔的古诗句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望蓟门》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魏征《出关》 垂泪方投笔,伤时即据鞍。——杜甫《送杨六判官使西蕃》 王粲暂投笔,吕虔初佩刀。——杜牧《送苏协律从事振武》 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年轻时并未像班超那样投笔从戎,但论起功名来,却还想请缨作战,为国立功。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望蓟门①

祖咏

燕台②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③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

①蓟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以蓟城为国都,古称蓟门。唐代以关名置州,后来泛指蓟州(今蓟县)一带。

②燕台:即为幽州台。

③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名家点评

壮健之气,直欲与卫、霍同出塞上。(桂天祥)

起寓讥边将,便有耻为碌碌尸素之想。中四句极状边庭之景。未以班超、终军自许,树勋报国之志挺然。(周珽)

赏析

本诗中诗人借登燕台之感,摹状了泱泱山河、赫赫军威,抒发了诗人立功报国的壮志。一开篇就用了“客心惊”,三个字统摄全篇。以下分说“客心惊”的原因。

“笳鼓喧喧汉将营”,诗人临风远眺,军营中吹笳击鼓,声声喧天。这一句写军中号令笳鸣鼓喧,轰轰烈烈,突出唐军气势旺盛,这是原因之一。

“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写出了北国风雪中,天地苍茫的景象,山河之间白羽茫茫,如此景象是出生于中原洛阳、极少见到此种大雪的诗人“客心惊”的第二个原因。

“三边曙色动危旌”,这一句写唐军军纪严明、军风严整,突出边防重地严肃、紧张的氛围。如此气势是“客心惊”的原因之三。

“沙场烽火侵胡月”,这一句描写唐军向前突进的形势,显示出将士们的凌云壮志和排山倒海的进攻气势。这是“客心惊”的原因之四。

“客心惊”的第五个原因是诗人将目光转向四周,望见蓟门的地理形势。高山浩海犹如天然屏障,保护着大唐的东南门,向西可攻,望东而守,可见蓟城坚如磐石。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最后两句诗人暗用两个典故来抒发自己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

标签: 蓟门 笔吏 论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