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明本(三)
【白话译文】世上见识浅薄的人很多,而见识深远的人很少。人少的总是敌不过人多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了。因此司马迁虽然远见卓识但没有受到称誉,班固虽然目光短浅却也没有受到批评。然而事物还是以稀为贵,以多为贱,反映在人事上,难道就不是如此吗?
尤其强调“长生要妙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寸田尺宅可理生”,认为“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所致为专年。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故能不死天相既”。
抱朴子《抱朴子内篇》中有一首佚名诗,原文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抱朴子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道家政治范畴,也反映了葛洪道本儒末的思想轨迹。《抱朴子》分为内、外篇。今存“内篇”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_等事,“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
坐着谈论大道理,不如亲身实践。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后泛指空谈大道理。 出自东晋葛洪的《抱朴子·用刑》。 原文: 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口是心非、心口不虚情假意、弄虚作假、巧伪趋利。 口是心非 [ kǒu shì xīn fēi ] 解释: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形容人虚伪的成语?
口是心非 [ kǒu shì xīn fēi ] 解释: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出自:晋·葛洪《抱朴子·微旨》:“口是心非,背向异辞。
外篇则主要讨论社会各种事务,属于道家政治范畴,反映了葛洪道本儒末的思想轨迹。《抱朴子》的内篇有20篇文章,主要论述神仙、炼丹、符_等内容,而外篇有50篇文章,主要论述时政得失和人事评价。
抱朴子原文与译文如下:原文:抱朴子者,姓葛,名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其先葛天氏,盖古之有天下者也。后降为列国,因以为姓焉。洪曩祖为荆州刺史,王莽之篡,君耻事国贼,弃官而归,与东郡太守翟义共起兵。将以诛莽,为莽所败,遇赦免祸,遂称疾自绝于世。
《抱朴子》内篇揭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观念,即个人应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条件选择生活道路。葛洪强调,不应妄图凭借有限的才华追求不切实际的高位或奇迹,而是要安于本分,接纳自身的不足。他以小鸟栖息鹪鹩、跛驴之群和焦侥步履难以追及夸父为例,说明了知足常乐的重要性。
翻译为现代汉语的葛洪《抱朴子内篇·畅玄》抱朴子说:玄道,是自然的始祖,万事万物的根本。 它幽深得渺渺茫茫,所以称之为“微”;它悠远得绵绵莽莽,所以称之为“妙”。玄道的崇高,就像那峨冠覆盖在九天之上,玄道的空旷,就像那巨笼环罩在八方之外。 它比日月更光明,比闪电更疾速。
抱朴子勖学原文与译文
抱朴子勖学原文与译文如下:原文:今夫道者,无方可捉而执之,则非真道也。自然之道,难以晓治,天地之道,难以极论。然自然之道淳而不杂,其表在光明,其里在神玄。天地之道细而不微,其志在通达,其用在生长。观天地之道,若合符节,故能藏而不露,能与物类。
内篇和外篇均有译本。内篇是《抱朴子》本体性的思想论,其中包括了一些道家修炼的思想,也有一些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明代王梵志翻译了《抱朴子·内篇》。
【译文】 抱朴子说:玄道,是自然的始祖,万事万物的根本。它幽深得渺渺茫茫,所以称之为“微”;它悠远得绵绵莽莽,所以称之为“妙”。
【译文】抱朴子说:我以前到云台山游历,并到一位隐逸的人那里去拜访,遇到一位做官的人在那儿,这位做官的人说:贤明的君主在上,统御着四面八方很远的地方,华夏和四夷同归其版图,极远处都来臣服奉事;而先生却去寻游柏成子高的遥远足迹,与鸟兽为伍成群。
葛洪《抱朴子·内篇》卷9道意诗解1非无非有守真纯一
【原文】抱朴子曰:“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尚为无焉。隶首不能计其多少,离朱不能察其仿佛,吴札晋野竭聪,不能寻其音声乎窈冥之内,犭周豨犭步猪疾走,不能迹其兆朕乎宇宙之外。以言乎迩,则周流秋毫而有馀焉;以言乎远,则弥纶太虚而不足焉。
原文:或曰:”敢问欲修长生之道,何所禁忌?”抱朴子曰:”禁忌之至急,在不伤不损而已。按易内戒及赤松子经及河图记命符皆云,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算减则人贫耗疾病,屡逢忧患,算尽则人死,诸应夺算者有数百事,不可具论。
出处:先秦佚名《逸周书·谥法解》:“行见中外曰悫。” 译文:行为表现出他的内心和外表称为悫。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意思就是指水沟水渠之中,生不出光彩照亮夜晚的美玉。 这句话出自于《抱朴子·博喻》。 原文节选 是以蟭螟之巢,无乘风之羽;沟浍之中,无宵朗之琦。
抱朴子原文与译文
《抱朴子》是一部由晋代葛洪编著的道教典籍,它分内篇和外篇共8卷。
《抱朴子内篇》写的是对炼丹养生方术所作的系统的总结,为魏晋神仙道教奠定理论基础的道教经。《抱朴子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道家政治范畴,也反映了葛洪道本儒末的思想轨迹。《抱朴子》分为内、外篇。今存“内篇”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
全书总结了魏晋以来的神仙家的理论,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并继承了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
抱朴子原文与译文如下:
原文:
抱朴子者,姓葛,名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其先葛天氏,盖古之有天下者也。后降为列国,因以为姓焉。洪曩祖为荆州刺史,王莽之篡,君耻事国贼,弃官而归,与东郡太守翟义共起兵。将以诛莽,为莽所败,遇赦免祸,遂称疾自绝于世。莽以君宗强,虑终有变,乃徙君于琅琊。
译文:
抱朴子,姓葛名洪字稚川,是丹阳郡句容县人。他的祖先葛天氏,大约是古代拥有天下的。后来下降为诸侯国之一,于是就以葛为姓了。葛洪的远祖做荆州刺史。
王莽篡位的时候,他耻于为国贼做事,放弃官职回归故乡,和东郡太守翟义共同起兵,准备去讨伐王莽,被王莽打败了,遇到大赦免除了灾祸,于是就称病断绝了和世上的往来。王莽因为他宗族强盛,顾虑终究会生变故,于是让他迁居到琅琊郡。
对《庄子》基本哲学概念的化用与改造
葛洪整个道教理论体系的基础来自于其继承自老庄的以“道”为宇宙本体的哲学思想。“道”比较清楚的概念至晚在《老子》中已经提出,庄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其内涵的丰富性和表述的形象性。葛洪在《畅玄》《道意》《明本》等篇关于“道”的内涵和表述方式上,都与《庄子》一脉相承。
魏晋之时玄学滋炽,葛洪选择了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词汇“玄”来比附《庄子》的“道”。但葛洪对“玄”与“道”的概念未严格区分,如葛洪《畅玄》篇谓:“夫玄道者,得之乎内,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即将“玄”与“道”并称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