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故事概括 纸上谈兵的内容介绍
战国时期,赵奢的儿子赵括熟读兵书,倒背如流。长平之战时,秦将白起和赵将廉颇对峙,不分胜负,赵王听信谣言认为廉颇消极避战,便改派赵括担任统帅。赵括盲目出击,被白起包围,断粮断水。赵括率部突围,被乱箭射死,失去统帅的赵军投降,传说被白起活埋了四十万。
当赵括统帅赵国士卒向秦军发起猛烈进攻的时候,秦将白起 却诱敌深入,赵国统率的四十多万大军终于被秦军进入到了长平谷地,很快,秦军就断掉了赵军的后路。
关于纸上谈兵的故事1 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意思:比喻只会高谈阔论而无真本事,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春秋时,有一年秦军进犯赵国,赵军在在廉颇的指挥下,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抵抗。见秦军势强,不能硬拼快攻,便采用持久之计,企图把秦军拖垮。
战国时期,赵国有个赵括,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他爹赵奢是当时的名将,就说自家儿子说起来没啥问题,但没有具体的经验,就是在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的故事
赵括的母亲曾试图劝阻,但赵王坚持己见。赵括接任后,更改军规,导致军心涣散。最终,赵括在与秦军的战斗中阵亡,数十万赵军被秦军活埋,赵国损失惨重,成语“纸上谈兵”由此而来,尽管这并非其原意,因为战国时期尚未有纸。实际上,这个成语应源于兵书记载,而非赵括。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他一谈起用兵之道来,连赵奢都说不过他。日子久了,赵括便自以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但赵奢深知儿子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临终前嘱咐赵括,千万不要担任将军的职务,否则必定会给赵国带来失败。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准确地说最早出现在《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也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典故出来的。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纸上谈兵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释义】纸:书;兵:用兵之道。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成语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他一谈起用兵之道来,连赵奢都说不过他。
故事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真正打仗的时候,赵括却一败涂地,最后弄得人心惶惶惨败而归的故事。意思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讲的是赵括只精通书本知识,没有实战经验,因而在战场中大败的故事。
赵国 统帅赵括 ,因为其空谈理论,而无实际作战的经验,才导致赵军最终失败。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博战,结果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内容?
纸上谈兵是一个形容人在没有实际经验的情况下,只凭书面或想象中得到的资料和理论来发表高明的见解。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武灵王的故事。
纸上谈兵描写的是战国时期赵括的故事。故事内容: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
纸上谈兵的典故: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
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赵国命大将廉颇,也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
纸上谈兵的典故简短
1、纸上谈兵主要讲述的是: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真正打仗的时候,赵括领军打仗一败涂地,最后弄得人心惶惶惨败而归的故事。
2、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的典故:战国时期,有一名将领叫赵括,赵括的父亲屡立战功,他也从小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有一次,赵王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出战,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
拓展知识: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
赵国命大将廉颇,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廉颇知道秦军人马众多,粮草运输困难,不利久战。他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
于是,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赵王不知是计,立即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
赵括到了前线,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不久被秦将王翦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