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原文|翻译|赏析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标签: 春节 羁旅 思乡 唐诗三百首 诗 节日 场景 情感 其他 《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译文 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
窗外渲染着一层黑色的孤独,厚重得就像寒冬的被子,异乡人整夜盖着,冷暖自知。许立志 可见异乡人总是爱附会,以想象来安顿百折千回的心绪。那么期待被懂得,又害怕被看穿。张怡微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李白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爱疯了》 不得不说,异地绝对是“杀死”爱情最厉害的武器之一,很多情侣之间会发生的矛盾,发生在异地恋之中,只会更为尖锐和迅猛。
年轻的时候在巴蜀地区生活,晚年在龙山修养,多写旅愁之作,具体的情况可以参考下面的内容。
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欧阳修 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1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1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崔涂 〔唐代〕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异乡人 一作:异乡春)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译文 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乱山上残雪在黑夜里闪光,一支烛火陪伴着我这异乡的人。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原文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唐诗三百首 , 春节 , 羁旅思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四面群山下,残雪映寒夜,对烛夜坐,我这他乡之客。
怎样抛开乡愁?看到这个问题,我的脑海里立刻马上就出现了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古人太有才了,这首诗写出了我身为一个异乡人的心声。
《甜蜜蜜》 《甜蜜蜜》也是黎明最经典的一部,由黎明和张曼玉主演,该片借助香港回归前夕和邓丽君逝世的时代背景,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
《异乡人》 简介:他们说,妈妈死了,我没哭;这是无情,该死。隔天就和女友厮混;这是不孝,该死。挑拨朋友仇家互斗;这是不义,该死。
《除夜有怀》唐代: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译文: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四面群山下,残雪映寒夜,对烛夜坐,我这他乡之客。
10首关于除夕的经典古诗(与旧的一年告别)
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有怀唐·崔涂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此诗写除夕之夜旅居之感怀。
《甜蜜蜜》的导演是陈可辛。 陈可辛,1962年11月28日出生于中国香港,华语影视导演、编剧、演员、监制。
李料的小说《异乡人》主题思想是关于个人生存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探讨了一个人在异乡中面对的困境和挑战。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注释] (1)除夜:除夕,即阴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晚上。(2)迢递(tiao -di条帝):遥远的样子。三巴:反映巴郡、巴、东、巴西,今四川省东部地区。(3)羁(ji机):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
《除夜有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崔涂。古诗全文如下: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翻译: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四面群山下,残雪映寒夜,对烛夜坐,我这他乡之客。
一个人在异乡,孤独寂寞,不开心怎么办呀?
能怎么办呢?凉拌呗! 一个人,在异乡,孤独寂寞还不开心。那让你坚持下去的原因是什么呢? 如今,离开家到外地打拼的人越来越多了。
“孤烛异乡人”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岁除夜有怀》。“孤烛异乡人”全诗 《岁除夜有怀》唐代 孟浩然 一题作除夜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来日岁华新。作者简介(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崔涂《除夜》这句诗描绘了夜晚的乱山和残雪,以及孤烛照亮下的异乡人。诗人崔涂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异乡人的孤独和寂寥,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孤独和漂泊的无奈。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3.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4.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风花雪月,对应诗词?
风 ①春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里的绿豆指的是一种酒,比如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绿蚁、绿豆都是指刚酿好的酒,上面有一些绿绿的斑点。乱山,指连绵起伏,逶迤多姿的山脉。您理解了吗?其他的都很好翻译了。
唐僖宗光启四年进士,壮客巴蜀,老游龙山,故也多写旅愁之作。其《春夕旅怀》颇为传诵。《全唐诗》存其诗1卷。他写的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除夜有怀》。那么下面就为大家带来崔涂的《巴山道中除夜书怀》,一起来看看吧!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独在异乡有时是孤独的,而我却喜欢享受这份难得的孤独和宁静。 看着窗外灯火通明,看着很多人在享受生活赋予的歌舞升平,而我只是安静的看着就好。
更加不堪的是,诗人现在是孤单单的坐在一只孤独的蜡烛边,是一个孤独的异乡人。“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一个“飘泊”二字,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不堪在这飘泊的生涯里孤独的度过此除夕,想到明日又增一岁不禁愁苦万分。
除夜/巴山道中除夜书怀赏析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此诗写除夕之夜旅居之感怀。崔涂曾长期流落于湘、蜀一带,此诗为诗人客居四川时所作。此诗抒写诗人避乱流离巴蜀,旅途之中适逢除夕之夜的惨淡心情。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首联即对,起句点地,次句点人,气象阔大;颔联写除夕客居异地的孤独;颈联写亲眷远离,僮仆成了至亲,再烘托“独”字;尾联点出时逢除夕,更不堪漂泊。全诗流露出浓烈的离愁乡思和对羁旅的厌倦情绪。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感叹三巴道路的迢远,感叹与故乡的万里相隔。诗人只身流离万里之外,举目无可亲之人,生活的艰辛,生命的危险,如影随形地纠缠着他。“迢递”“羁危”用字精炼而准确,让人顿感起笔之突兀。同时,“三巴路”“万里身”又显得气象宏大,真可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生动地反映出巴蜀的山川形势。虽是深挚地抒发飘泊天涯的无限情怀,却并不给人以萧瑟的感觉。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具体地描绘出了异乡除夜的凄凉。住所外面,是覆盖着残雪的乱山;屋里,孤零零的一支蜡烛陪伴着诗人。“乱山”、“残雪”既是写旅居的环境,也是在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的纷乱、凄凉的心清。写山用一“乱”字,展现其杂乱的形态,借以写诗人诸事纷杂的心态;写雪用一“残”字,既扣住了时令,又写出残冬余寒未消,借以表现心境的凄冷。此二字皆诗人匠心运筹、刻意锤炼的笔墨。“孤烛”二字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往年过除夕,合家团聚,虽说生逢乱世,节日清贫,总还是快慰的;如今过除夕,却是独自一人处在异乡,论相伴者,只有无言的蜡烛,而蜡烛又是孤独一支,“孤烛”照孤客,孤客对“孤烛”,物态人情,相互映衬,有力地揭示出诗人孤苦的心境。此句与马戴的《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句,可谓是异曲同工,同样扣人心弦,读来令人心碎。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真切地写出了久别家乡之人常有的亲疏情感。文字虽直朴,道情却非常细腻曲折。在家时,有骨肉相伴,自然感觉不到僮仆的可亲之处;如今飘泊在外,远离了亲人,与骨肉远隔,无法与亲人们一同迎接新年,故而对于身边朝夕相处的僮仆才倍感亲近,同时也为除夕增添了一些欢乐。对僮仆感情的转变,固然是好事,但这也暗中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诗人用笔巧妙,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此联语言质朴,感情细腻,与第二联互相映衬,真挚感人。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归结本题意旨,言不堪在这飘泊的生涯里过此除夕,想到明日又增一岁不禁愁苦万分。所以,诗人寄希望于新年,祈祷不再漂泊流离,显得顺理成章,真切自然。这种结尾统摄了全篇的情感,把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诸多纷杂的心绪归为“那堪”二字,以强化之,又用“明日岁华新”把这些思绪框定在“除夜”,意境鲜明,结构严谨。句中的“明日”紧扣题中的“除夜”二字,于篇末点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的异乡飘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离愁乡思,发泄无余。
全诗语言朴素,铅华皆无,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意境苍凉,语言工丽,感情真挚,刻画细腻,情韵幽绝,感人至深。“乱山”一联堪称佳句,令人回味无穷。
崔《除夜有感》:“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读之如凉雨凄风飒然而至,此所谓真诗,正不得以晚唐概薄之。按崔此诗尚胜戴叔伦作。戴之“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已自惨然,此尤觉刻肌砭骨。崔长短律皆以一气斡旋,有若口谈,真得张水部之深者。如“并闻寒雨多因夜,不得乡书又到秋”、“正逢摇落仍须别,不待登临已合悲”,皆本色语佳者。至《春夕》一篇,又不待言。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38-3392、 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