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分析这首诗的出处,“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蔽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最好能解析句子意思!
岁暮归南山 唐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译文 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岁暮归南山》唐代:孟浩然 原文: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译文: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这两首诗都是襄阳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前者是高兴欢快,后者是郁闷不得志,忧愁。 这两首诗都是襄阳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前者是高兴欢快,后者是郁闷不得志,忧愁。
只余一声空叹。 这是什么意思。谁能帮我解释解释
一曲终了,繁花散尽,伊人已逝,只余一声空叹的意思:听完一首歌了,茂盛的花朵已散落凋谢了,我的那个人已经去逝了,唯有白白地叹惜了!寓意一个人的人生再怎么精彩也终有老去的一天,留下的也只有哀叹了。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赏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是对首联“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的解释与说明,是说因为自己不才又多病,而不被重用不受朋友待见,所以才决定放弃仕途,选择归隐。其实,“不才明主弃”一句,包含的感情十分复杂。
于是,他遂在好友王维的住处写了一首题为《岁暮归南山》的诗,用以表明自己这种进退维谷的心境。刚写罢诗,王维就进来了,一眼瞥见孟这首新作写的是: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满窗虚。
3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柳恽《江南曲》 3前经洛阳陌,宛洛故人稀。
岁暮归南山翻译及赏析(岁暮归南山原文及解释)
《岁暮归南山》翻译:我已停止在宫廷北门请求谒见,归隐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草庐。因为我缺少才干方被明主遗弃,由于我穷途多病故友往来渐疏。时光流逝头上的白发催人衰老,岁月无情新春逼迫着旧岁消除。胸中常萦怀愁绪彻夜不能入寐,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的意思是白发渐渐增多催人慢慢老去,岁暮已至新春已经快要到来了。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原文: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宴梅道士山房 作者: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宴梅道士山房【诗文解释】 隐居林中忧愁春天就要过去,拉开帐帘观赏野外景物。忽然遇到青鸟使者,邀请我去赤松子仙人家作客。
出自:唐·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译文: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出自:魏晋·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译文:夜里睡不着觉,起床坐着弹琴。月光照在薄帷上,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不相同。 《岁暮归南山》是万念俱灰又无可奈何。
岁suì暮mù归guī南nán山shān 北běi阙quē休xiū上shàng书shū,南nán山shān归guī敝bì庐lú。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⑨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 翻译:我还应该凭藉战绩一雪前耻,以此报答圣主明君的恩遇。宿温城望军营 (骆宾王)⑩万古明君方纳谏,九江迁客更应多。 伤侯第 (罗邺)。
司空曙 《贼平后送人北归》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酬张少府》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墟。孟浩然 《岁暮归南山》沦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杜牧《旅宿》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马戴《楚江怀古》渚云低暗渡, 关月冷相随。
秦岭,为什么叫秦岭?你知道它还被叫过昆仑、南山吗?实在是神奇! 说起秦岭的鼎鼎大名,人人都知道,可你知道秦岭以前叫“昆仑”吗?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宋代晏殊的《浣溪沙》 白话文释义: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
坐等天亮的古诗有哪些?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出自王粲的《七哀诗三首》其二,孤独的夜晚难以入睡,披衣起床弹琴。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丶唐 ·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南山岁暮"这个词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寓意,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学作品或语境有不同的解释。
时光和岁月的诗句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百年那得更百年,今日还须爱今日。——王世贞 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佚名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元窦娥冤 《窦娥冤》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 《杂诗》 老去光阴速可惊。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酬张少府》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墟。 孟浩然 《岁暮归南山》 沦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杜牧《旅宿》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楚江怀古》 渚云低暗渡, 关月冷相随。
《岁暮归南山》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唐代〕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已见,返归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没有才能才使君主弃我不用,又因多染病痛朋友也渐渐疏远。白发渐渐增多催人慢慢老去,岁暮已至新春已经快要到来了。心怀愁绪万千使人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
注释岁暮:年终。南山:唐人诗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隐居题。这里指作者家乡的岘山。一说指终南山。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休上书:停止进奏章。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明主:圣明的国君。多病:一作“卧病”。故人:老朋友。疏:疏远。老:一作“去”。青阳:指春天。逼:催迫。岁除:年终。永怀:悠悠的思怀。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寐:一作“寝”。虚:空寂。一作“堂”。
赏析
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两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却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富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
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创作背景
约在公元728年(唐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