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鉴赏?
《江山如此多娇》是傅抱石、关山月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的巨型山水画。画面上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了新中国的美丽前程。
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乐府解题》曰: “《关山月》,伤别离也。”实际上,以月夜为背景,通过月色来写别离相思之情,确是十分巧妙而省力的,因为皎洁明亮的月色在照耀着自己的同时,也照耀着自己所思念的人,照耀着自己所思念的一切,对方同样可以遥望明月,以月光为媒介,互诉衷情。
陆游的《关山月》和高适的《燕歌行》都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名篇,两者都以边疆战事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赏析】《关山月》就题意而生发,叙写同一片月光下关山(边境)内外三种不同人物(将军、士兵、遗民)的境遇和心态。它以时间为触发点,巧妙地通过一个戍守士兵的口吻,分别从其所闻、所见、所感三个层面展开。全诗十二句,分为三层,四句一段一转韵。前四句写将军:临边不战沉湎声色,弛废战备。
赏析 《关山月》是一首较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引用汉代故事描述了因战事而离别的夫妇间相思之衷情与哀愁。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此诗虽只有简洁八句四十个字,但写得情景交融,历历在目,呈现出一幅征夫思妇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
《关山月》古诗赏析 《乐府古题要解》:“ 《关山月》,伤离别也。 ”属古乐府鼓角横吹曲。李白这首诗,便是通过戍边战士对故乡和亲人的殷切思念,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心理痛苦。
赏析 《关山月》是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作者感伤时事时写下的这首诗。《关山月》充分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饱含诗人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沉痛悲愤。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
[唐]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原文、注释、赏析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用乐府古题来写战士的戍边思乡之情。开头四句,以明月、天山、云海、长风、玉关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壮阔的万里边塞图。中间四句,又在从古到今的历史长河中,揭示了边境战争的'残酷。纵横交错,跨度极大,愈显出戍边的艰苦卓绝。
李白《关山月》赏析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
《临安春雨初霁》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时期所作的七言律诗。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解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胡:这里指吐蕃。 高楼:指住在高楼中的戍客之妻。
是《静夜思》……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关山月》是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古,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关山月李白古诗翻译
《关山月》的赏析:《关山月》描绘了边塞的风光与戍卒的遭遇,表现出离人思妇之情以及戍人思乡之前。诗人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展现出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的情境,表现出诗人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情操。“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呈现了众多的流派,它们为推动中国画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流派中,以海上画派、京津画派、岭南画派、金陵画派、长安画派影响最大。
注释: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促着月亮下山,三十岁从军现已是白发丛生。谁又能理解羌笛声中传出的战士心声呢?落月的余光把战场上征人的尸骨照映。中原大地古来战争不断地发生,而今只能让金人在此传子生孙?遗民忍死偷生盼望着失地收复,今夜不知有多少人流泪望月轮!
沈佺期《关山月》原文及翻译赏析
关山月原文: 汉月生辽海,朣胧出半晖。合昏玄菟郡,中夜白登围。晕落关山迥,光含霜霰微。将军听晓角,战马欲南归。
李白《关山月》赏析 [原诗]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答题基本方略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关山月 徐陵 系列:古诗三百首 关山月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说明 关山月:汉乐府《横吹曲》,本篇拟乐府旧题。这首诗描写了出征军人在一个十五的圆月的夜晚思念妻子的情景。他非常盼望能与妻子团圆。
李白《关山月》诗词鉴赏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
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轻轻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
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
自古来这征战厮杀的场所,参战者从来不见有生还的。
守卫边陲的征夫面对现实,哪个不愁眉苦脸思归故里?
今夜高楼上思夫的妻子们,又该是当窗不眠叹息不已。
赏析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象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余恕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