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传(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他有什么样的战功?)

流泪猫猫头 诗词大全 16

明朝谁打仗赢过努尔哈赤

先是,孙承宗和袁崇焕等督率军民,在关外辛勤经营四年,缮城修堡,造炮制械,设营练兵,拓地开屯,劳绩显著,大见成效。

天启从小受冷落,喜欢木工,被人认是没有文化称为木匠皇帝。可事实是真的吗?

孙承宗功高权重,誉满朝野。魏忠贤为长久把持朝柄,一心想把孙承宗也拉到自己一边,故进行过多次试探,但均遭到拒绝,由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1624)十一月,孙承宗西巡至蓟、昌,报请以十一月十四日入朝贺万寿节,并面奏机宜。

孙承宗厉害,天启二年自请为辽东督师开始,先后组建的关宁铁骑战斗力强悍,修筑关宁锦防线,防守稳固,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

《宋史文天祥传》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 2.《明史·孙承宗传》孙承宗,高陽人。

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他有什么样的战功?

当北方女真人建立的金朝被蒙古灭掉后,我国东北地区仍一直居住着其他的女真人部落。发展到明朝初期,这些女真人分为建州、野人、海西三大部。

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以十一月九日攻高阳,承宗率家人拒守。大兵将引去,绕城呐喊者三,守者亦应之三,曰“此城笑也,于法当破”,围复合。明日城陷,被执。望阙叩头,投缳而死,年七十有六。(选自《明史·孙承宗传》 有删改)注:①县学生:生员,俗称秀才。②材官:低级武官。

明熹宗只是少年顽劣,因为孤苦而缺乏管束。

袁可立,今河南睢县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曾任苏州府推官、巡城御史、左通政、兵部尚书等职。

孙承宗去世之后,他的对手清朝人也对他评价甚高。例如《明史》是清朝人修的,在整部《明史》中,立传的文武大臣有两千多人,大都是几个人的传合作一卷,只有孙承宗是一人单独成卷,可见清人对他的重视。

孙承宗为处于末期的明朝做了什么?他有哪些功勋?

孙承宗于是请求罢官。同年十月,朱由校同意孙承宗辞官,并给孙承宗加特进光禄大夫,儿子世袭中书舍人,又赏赐蟒服、银币等,并派人保护孙承宗回家。而让兵部尚书高第为辽东经略。

先是,孙承宗和袁崇焕等督率军民,在关外辛勤经营四年,缮城修堡,造炮制械,设营练兵,拓地开屯,劳绩显著,大见成效。

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人,其形貌奇特,须髯如戟,言谈响亮。他初为县学生,后来在边郡教授经书,多次深入险要地区进行考察。万历三十二年,孙承宗考中进士第二名,被任命为编修,晋升为中允。在“梃击”事件中,他为大学士吴道南提供了明智的建议,帮助平定了事态。

先是,孙承宗和袁崇焕等督率军民,在关外辛勤经营四年,缮城修堡,造炮制械,设营练兵,拓地开屯,劳绩显著,大见成效。

(明史孙承宗传:且筑关在八里内,新城背即旧城趾,旧城之品坑地雷为敌人设,抑为新兵设乎?……如不可守,则四万新兵倒戈旧城下,将开关延入乎,抑闭关以委敌乎?) 王经略好像是有点儿懵了,半晌才憋出一句话来,说他在山上留了三座山寨给溃军(明史孙承宗传:将建三寨于山,以待溃卒)。

袁崇焕冤狱既成,明廷重新部署了防务,再次起用著名的孙承宗为督师,特设文武两经略,以兵部尚书梁廷栋、总兵满桂为之,屯西直、安定两门。

孙承宗真的能够拯救明朝吗?他和熊廷弼相比。谁在辽东的作用更大?

孙承宗最大的贡献无疑是打造了牢不可破的宁锦防线,练就了能与后金匹敌的关宁铁骑。

阳关引孙承宗无那杨花闹,又听莺声咽。如簧细语,关情处,漫饶舌。看苍苍烟外,早是征车辙。纵风流还似张绪,不堪折。仗剑对尊酒,歌未阕。叹风尘起,新亭泪,中流楫。把眼前飞絮,学作鹅池雪。待四方勘定,直北迎归节。[作者小传]孙承宗(1563—1638)字稚绳,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人。

大家好,我是唐岛渔夫。 我来简单谈谈明代的卫所制度。 众所周知,明代的地方行政设置有“三司”,这样一个地方分权的特殊行政方式。

《明史·孙承宗传》:“废将李秉诚练火器,赞画善继、则古治军储。”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一章:“还有人说:这几天宋家寨有人进抚台行辕找一位刘赞画,十分机密。”自注:“赞画--明代在督、抚幕中有赞画一种官名,取赞襄谋画之意,文职,具体职责和品级无定制。”亭障:亦作“亭鄣”。

命大学士孙承宗移镇山海关。诸将闻孙承宗、马世龙至,都自愿受其节制《明史·孙承宗传》,卷250。。 皇太极自北京后撤三十里,于十二月一日率军趋良乡,攻克其城。总兵官吴讷格屠固安县,尽歼其众。十六日,得知明崇祯帝中计将袁崇焕下狱,皇太极以为这是天赐良机,便亲统大军回师北京卢沟桥。

毛文龙作为明朝官方定性的通敌叛将,直至今天没有改变定论。我认为主要因为400年来,中国主流价值对保家卫国和通敌叛国的定义没有太大变化。

洪承畴指挥松山之战的错误,在当时条件下有办法解决吗

(《明史—孙承宗传》)。 若这个杀机实现了,会导致在关门下的后金军主力粮草被断绝,十天半月以后就彻底完蛋了。无论是丧失关门下的主力,还是被明朝军队捣毁了后方,后金那点家当都是承受不起的。由此可见,广宁一败就说山海关岌岌可危,完全是危言耸听,若真是如此恐怕连宁远城都没有可能安然修筑。

(宋)陆游《条对状》:“如措置酒坊,招捕海贼,未有毫发成效,而扰害之事,已餍满闻听。”《明史·孙承宗传》:“承宗以宰相再视师,皆粗有成效矣。”浩然《艳阳天》第五五章:“计策安排倒安排的挺好,就是没地方下手,也不见成效。

导语: 满清入关的时候,有多少人马?这个事情其实说不清楚,但是真正的满洲八旗人马,也不过只有10万人左右。 10万人的队伍是如何征服拥有百万大军的明朝的?

崇祯帝非亡国之君,却当亡国之运,在位16年间宵衣旰食、辛苦支撑,但最终还是没能挽救国家危亡,而他本人也落得个自缢殉国的结局。

磨励以须传檄,督催敢不立应。”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上海盛行小品文,有人疑我在号召攻击,其实不然。

明朝历史

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大明,改元洪武,建都应天府(南京),立妃马氏为皇后、子朱标为皇太子,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1370年正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邓愈为左副将军,冯胜、汤和为右副将军,统领大军兵分两路往征沙漠。明军取得了沙儿峪和应昌两大战役的胜利,迫使元朝残余势力北撤。时元顺帝已死,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奔和林旧都,仍奉“大元”国号,史称“北元”。1371年,朱元璋命汤和、傅友德帅军分两路进击四川,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便攻克重庆、成都,夏主明升降,夏政权覆灭。1372年正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发兵十五万,兵分三路远征岭北的北元,明军此次远征岭北,只有西路冯胜获胜,中路徐达主力惨败。1376年,朱元璋宣布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的制度,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行中书省之职责。1380年,朱元璋从诛丞相胡惟庸(以“擅权植党”的罪名)入手,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各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同时废除了统管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代之以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每府各设左右都督,都督府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无权调动军队(二者旨在加强皇权)。朱元璋在加强皇权的同时却又实行了分封制,其在位时除长子朱标被册立为太子外,他的二十三个儿子和一个从孙都被封为藩王,分驻于全国各个军事要地,以“藩屏帝室”。1381年九月,傅友德、蓝玉、沐英奉命出师征云南。十二月,蓝玉、沐英攻克昆明,傅友德率军攻下乌撒,梁王在逃亡途中自缢而死。1382年二月,明军攻下大理,云南全境悉平。四月,朱元璋把负责警卫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开了明代厂卫特务统治的先河。1387年,明太祖命冯胜为大将军,蓝玉、傅友德为副将军,领兵二十万,大举征讨东北的元丞相纳哈出。强兵压境,纳哈出不敌而降明。1388年四月,蓝玉奉明太祖之命,率十万大军再入漠北,直捣元营,杀元太尉蛮子,元主脱古思帖木儿西逃,行至土剌河畔,为其部将也速迭儿所缢杀,北元内部陷于混乱,对明的威胁不复存在。朱元璋为了子孙能坐稳皇位,不惜大肆屠戮为他南征北战的功臣大将。1390年,朱元璋以胡案株连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费聚、赵庸、郑遇春、黄彬、陆聚、金朝兴、叶升、毛麒、李伯升等一大批功臣,并宣布他们为奸党,此案连坐受诛者达三万余人。1393年,身经百战、屡立战功的功臣蓝玉,为锦衣卫告发谋反,于是,不仅蓝玉一族被诛,还牵连到武臣曹震、张翼、朱寿、吏部尚书詹徽等,被诛者达一万五千余人(蓝党大狱)。朱元璋利用胡、蓝之狱,杀了四万五千人之多。此外,屡建大功的朱元璋的亲侄朱之正,亲外甥李文忠,开国功臣徐达,大将冯胜、傅友德等都无一幸免于难。1397年,编纂成《大明律》,正式颁行,它对官吏的贪污罪惩治特别严厉。

1398年五月,朱元璋去世,十六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太子朱标于1392年病死),年号建文,是为明惠帝(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以兵部侍郎齐泰为尚书辅政,以东宫伴读、翰林撰修黄子澄为太常卿,同参军国事。朱允炆登上皇位后感到诸王以叔父之尊各拥重兵对自己形成很大的威胁,在与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密议后,决定削藩以根除祸患。此时,诸藩王中数燕王朱棣最年长、权势最大、军功最高,为了对付燕王,黄子澄建议先剪断燕王的手足。1398年八月,惠帝朱允炆先从燕王的同母弟、封藩开封的周王朱橚开刀,将其废为庶人,革去王封,迁徙到云南。1399年四月,封藩大同的代王朱桂以罪被废为庶人,幽禁大同;封藩青州的齐王朱榑因罪被废为庶人,囚于京师;封藩荆州的湘王朱柏闻变,在王府自焚而死。六月,岷王朱楩被废为庶人,徙置漳州。诸王被削藩后,燕王开始称病家居,暗中则加紧练兵,收罗异人术士,赶制军器。六月,惠帝得到密报,燕王府旗校于谅等图谋不轨暗结死士,便下诏切责燕王,并将于谅、周铎逮捕处死。燕王即佯装疯癫,走呼市中、抢夺酒食,甚至卧在土中竟日不起,暗中则与谋士僧道衍加紧策划,令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勇士八百潜入府中守卫。此时,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已接到朝廷之命,率兵包围了燕王府。七月,燕王朱棣在端礼门埋伏了甲士,设计诱杀了谢贵、张昺,迅速控制了北平,正式起兵反叛并上书惠帝,指斥齐泰、黄子澄为奸臣,打着“清君侧”的旗帜,号称“靖难”之师,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夺位之战(史称“靖难之役”)。朱棣起兵后,拔居庸关、破怀来、擒宋忠、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旋即众至数万。朱允炆急忙调兵遣将,以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十三万,驻兵真定,前锋九千人进抵雄县,朱棣率师夜渡河,袭破雄县,九千明军全被杀。此时,耿炳文部将张保降燕,透露耿军虚实,燕王纵张保复归,诱使耿军移师渡河,耿军刚移动,燕兵朱棣与部将张玉前后夹击,耿炳文军大败,燕王俘副将李坚等并斩首三万。耿炳文退回真定,兵众尚有十万,坚守不出,朱棣围城不下,引兵往援永平。惠帝闻耿炳文败,遂遣曹国公李景隆(未尝习兵见阵)代领其军。李景隆合兵五十万,进驻河间。燕王以世子留守北平,命其坚守勿战,以牵制李景隆大军,自己则率军打败永平守军后北趋大宁,挟制宁王朱权,吞并了其属下八万骁勇善战的蒙古兵,实力大增。李景隆久攻北平不下,后又遭燕王回军杀来,大败逃归德州。1400年夏,双方再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合兵六十万,双方激战两日,最后以官军大败告终。李景隆逃回德州,燕军追至,李景隆再逃至济南,燕军又围济南。都督盛庸和参政铁铉坚守济南城,燕王攻城三月不克,退师北归。惠帝遂命盛庸代李景隆为大将军,统帅诸军北伐,铁铉进为兵部尚书,参赞军务。十二月,盛庸、铁铉屯兵东昌,燕王朱棣率军攻破沧州后,在东昌与盛庸大军相遇。燕王率军直冲盛军左翼,遇阻,转而攻击其中坚,盛军故意放开防线,将燕军放入阵中,围之数重,燕军为火器所伤甚众,张玉死于阵中,燕将朱能及时率骑救援,燕王才得以突围。1401年,燕军与盛庸军多次激战,各有胜负。1402年,燕王得到南京空虚的情报,决定南下“临江一决”。燕王麾师南下,绕过铁铉驻守的济南,攻破东阿、汶上、邹县、徐州,渡过淮河,攻克盱眙、扬州,驻军江北,盛庸率军沿江御战,几次皆失利溃败,燕军最终渡江攻进南京城。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朱穗开门迎降,宫中火起,皇后死于火中,明惠帝朱允炆失踪。

1402年六月,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帝位,是为明成祖(永乐帝)。朱棣上台伊始,首先公布了以齐泰、黄子澄为首的五十余名的“奸臣”榜,将他们逮尽杀绝并加以族诛。名士方孝孺因为惠帝穿孝痛哭、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而被朱棣处以割舌和寸割的磔刑,并被诛灭九族及其门生,号为十族,共八百七十三人;兵部尚书铁铉、礼部尚书陈迪、大理寺少卿胡闰、刑部尚书暴昭、右副都御史练子宁、左佥都御史景清等均因不肯屈从,而被处以残酷至极的剥皮、凌迟处死的极刑。诛除异己的同时,朱棣大大封赏“靖难之役”中的有功之臣。1404年,朱棣在东北设置了奴儿干卫。1406年,朱棣派兵入安南,平定黎氏之乱后,下诏改安南为交阯,设立交阯布政司,使之成为明皇朝的一个辖区,这一做法使安南人民不断起来反抗,为了平定安南人民的反抗,明皇朝屡屡遣军南征,战争持续了二十多年。1409年二月,朱棣遣郭骥出使鞑靼,要求“相与和好”,不料鞑靼杀死了使节。闰四月,朱棣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任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为都指挥佥事,该机构是明朝廷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七月,朱棣命淇国公丘福为大将军率师十万征讨鞑靼,明军在胪朐河遭鞑靼骑兵包围,全军覆没。1410年,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远征鞑靼,在斡难河大破鞑靼军,鞑靼可汗本雅失里逃脱。1412年,本雅失里为瓦剌部所杀,明廷遂封鞑靼阿鲁台为和宁王。在杀死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后,势力渐强的瓦剌向明皇朝多所要挟,并不断骚扰边庭,阻遏明朝的西北通道。1414年,朱棣亲率三十万大军,出塞征讨瓦剌,在忽兰忽失温大败瓦剌军,瓦剌顺宁王马哈木逃遁。1415年,马哈木遣使向明朝谢罪,恢复了对明的朝贡。1420年十一月,明成祖朱棣诏告天下,正式迁都北京。1421年,鞑靼阿鲁台反叛,不断骚扰兴和等地,明成祖于1422年、1423年、1424年三次率军亲征,在最后一次亲征途中,病死榆木川。

1424年七月,明成祖病死于榆木川。八月,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炽即位,诏改翌年为洪熙元年。明仁宗一上台,便宣布停止北征及西洋宝船等劳民伤财之举。八月,明仁宗以杨荣、金幼孜、杨士奇、黄淮等正三品官员兼任大学士,以此进一步提高内阁的地位。其后,仁宗又复设官品高达一品的公孤官虚衔,并授之以内阁大学士,使阁臣的权位远远高过部权。仁宗即位不久后还下诏礼部将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均释放为民,听其还乡。

1425年五月,明仁宗死。六月,皇太子朱瞻基即位,诏改翌年为宣德元年,是为明宣宗(宣德帝)。1426年八月,汉王朱高煦上表指责仁宗违背洪武、永乐旧制,指夏原吉等为“奸臣”,在其封地乐安起兵,对其侄儿宣宗朱瞻基发难。宣宗决定派阳武侯薛禄帅兵征讨,但召集群臣计议时,杨荣、夏原吉力主宣宗亲征。八月,宣宗命郑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留京居守,自己亲帅五军将士,以阳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将前锋,蹇义、杨士奇、夏原吉、杨荣等扈从,向汉王所据的乐安城进发。二十日,宣宗包围乐安城并敕书谕降。二十一日,朱高煦出降,被解回京师,禁锢于皇城内,后被处死。1427年,征讨交阯的安远侯柳升全军覆没,征夷将军、成山侯王通接报后无心再战,遂私自接受黎利的请和,立坛为盟,从交州退师。接着,黎利以原国王陈氏三世孙陈暠的名义遣使上表明朝廷,要求复国,宣宗欲藉此罢兵息民,遂采纳其主张。十一月,明宣宗尽撤军民北还。至此,长达二十多年的交阯战事结束。1428年,蹇义等一批元老相继退职,蹇义等人向明宣宗荐九名官员,其中就包括都察院左都御史顾佐,顾佐任都御史后,即荐举进士邓棨、国子生程富等四十余人堪任御史。经过这一番整肃,官吏的贪浊之风有所收敛,朝纲肃然。1430年六月,蹇义、杨士奇等先后推荐了况钟等九位知府。九月,周忱、于谦等六位被荐任巡抚。“仁、宣之治”局面的出现,与任用周忱、况钟等一大批廉能之士是分不开的。

1435年正月,明宣宗病死于乾清宫,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年号正统,时年九岁,遵遗诏,凡朝廷大政均奏请太皇太后张氏(仁宗诚孝皇后)而后行。张氏推心任能,委政阁臣,以先朝大臣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礼部尚书胡辅政嘱咐于英宗加以重用。因此,正统初年朝野清晏。但随着张氏与杨荣、杨士奇等人先后去世与致仕,明英宗渐渐信用宦官王振,开启了明皇朝宦官擅权乱政的先例。1437年,云南麓川宣慰使思任发先后攻打孟定、南甸、干崖、腾冲、潞江、金齿等处,自立头目,黔国公沐晟奏请发兵征讨。1438年六月,朝廷派右都督方政、都督佥事张荣往云南,协同镇南将军沐晟等率兵进讨。由于沐晟屡次不准出战,方政独率麾下出战,先胜后败,沐晟怒其不听节制,不发援兵,致方政全军覆没。沐晟后亦惧罪暴死。1439年五月,明廷任右都督沐昂为征南将军、充总兵官,征兵十二万讨伐思任发。十一月,沐昂率师讨平师宗叛蛮,思任发致书云南总兵官表示愿向朝廷进贡谢罪。然而,明廷却拒绝了思任发的求和,于1441年正月,由兵部尚书王骥督军十五万再次兴兵,历时一年多,捣毁思任发的老寨,思任发逃窜缅甸。1442年,思任发子思机发帅余众居者蓝,乞入朝谢罪,时王振好功名而未允。1443年,刘球上疏“迤北贡使日增,包藏祸心,诚为难测”建议加强北边防务,王振以为其是在正针对自己,遂把刘球逮捕入狱,命人杀害并肢解了刘球。1445年,兵部尚书邝野建议增兵大同,巡视西北边务,而英宗、王振只热衷于麓川兵事,对瓦剌的咄咄逼人之势则视而不见。1449年七月,也先大举进攻辽东、甘州、宣府、大同等地,塞外城堡多遭陷落。败报传至京城,好大喜功的王振竭力鼓动英宗亲征瓦剌,吏部尚书王直、兵部尚书邝野、兵部侍郎于谦等“伏阙恳留”而英宗与王振执意不听。七月,英宗命太监金英辅郕王朱祁钰居守京城,兵部侍郎于谦留京代理部务,以太监王振、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焚、户部尚书王佐等随从,亲率五十万大军匆忙向西北进发。八月初,英宗大军至大同,也先北撤,欲诱明军深入,王振以为瓦剌畏惧而退兵,坚持要进兵北行,邝野、王佐等力谏回銮,王振不听。后太监郭敬将瓦剌的实力密告王振,王振始惧,下令班师。初十日,明军退至宣府,瓦剌骑兵大批赶到。十三日,英宗大军至土木堡,十四日清晨,瓦剌军逼近明军,占据水源,也先从麻谷口发动进攻,都指挥郭懋与瓦剌激战一夜。十五日,也先佯退,遣使与明军讲和。王振见使者来议和,急令移营就水,明军刚移动三四里,瓦剌骑兵就四面围攻上来,明军死者数十万。张辅、邝野、王佐等数百名大臣勇将战死,护卫将军樊忠用棰捶死王振,自己也英勇战死。英宗在混战中突围不成而被瓦剌俘虏(土木堡之战)。明英宗被俘的消息传至京城,朝廷内外一片恐慌,侍讲徐珵甚至提出南迁京师的主张,兵部侍郎于谦严词提出“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于谦坚决抗战的主张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一批官员的支持,太监金英将徐珵叱出殿外。八月,孙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升任于谦为兵部尚书,把备战御敌的重任交付给了于谦。二十三日,郕王朱祁钰临朝主政,群臣请族诛王振以安人心,王振党羽锦衣卫指挥马顺当堂叱骂群臣,众人当堂击毙马顺,又打死王振同党宦官毛贵、王长随,悉斩王振家族。

1449年九月初,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在于谦等人的拥立下即位,年号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于谦增兵调援,运粮、运兵械入京,积极做好战备,同时荐举了一批有军事才干的将领守卫重要关隘。十月初,瓦刺久攻宣府、大同不下,便集中兵力,大举进攻紫荆关、古北口,进逼北京。初九日,瓦刺军在叛降宦官喜宁的引导下,绕小路越过山岭,攻破了紫荆关。十一日,瓦刺大军直抵北京城下。也先攻城五日不下,又得到各地援军将至北京的消息,恐怕腹背受敌,遂焚毁了明朝皇帝的陵寝殿,退出塞外。明朝立了新皇帝后,也先手里的王牌——英宗失去了利用价值。1450年六月,也先遣使与明朝议和,表示愿送回英宗。景帝虑及皇位不保,不愿接回英宗,在于谦的劝说下,最后应允讲和,于八月将朱祁镇迎回北京,送进南宫禁锢起来。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大臣奏请复立英宗之子沂王为皇太子,景帝迟迟不允。十二日,景帝召石亨至病榻前商议事情,石亨见景帝病势沉重,遂与太监曹吉祥谋议请太上皇复位。十六日夜,徐有贞(徐珵)与石亨、曹吉祥等会合,开长安门,纳兵千人,直奔南宫,宫门上锁砸不开,徐有贞命军士悬巨木撞门毁墙而进,扶英宗朱祁镇登基复辟(史称“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的次日,便逮捕少保于谦、王文、学士陈循、萧镃、商辂等下狱治罪。石亨、徐有贞等诬陷于谦、王文等谋立藩王,最后,于谦被杀。英宗复辟后,大封“夺门”有功之臣,徐有贞升任兵部尚书、加封武功伯;石亨被封为忠国公;曹吉祥提升为司礼太监、总督三大营。徐有贞入阁以后,得到英宗的宠信,独揽内阁事权,同党石亨、曹吉祥渐生不满,两人联合起来,离间英宗与徐有贞的关系,并暗中使人弹劾徐有贞专擅威权,结果,才当了六个月阁老的徐有贞被逮下锦衣卫大狱,谪戍云南。然而,英宗对曹、石两人也心怀不满,一是两人劣迹昭著,强夺民田、冒功贪赏、纳贿卖官;二是除掉徐有贞后,两人依恃兵权,专横跋扈,使英宗感到难以控制。吏部尚书李贤为英宗出主意,让他独断乾纲,将权力收归己有。1459年,英宗派人将石彪(石亨侄子)逮捕入狱,后又将石亨下锦衣卫狱。1460年二月,石亨死于狱中,石彪等被处死。石亨门下冒“夺门”之功得官者四千余人悉被罢黜。看到石亨的结局,曹吉祥、曹钦叔侄寝坐难安,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密谋由曹钦拥兵入朝,曹吉祥以禁兵为内应,废除英宗。都指挥马亮从曹钦处逃出,告发了曹吉祥谋反情况,宫内立即逮捕曹吉祥。曹钦失去内应,在东西长安门纵火焚烧,孙镗急召西征军二千余人镇压,战乱很快被平息,曹钦兵败投井死,曹吉祥三天后被凌迟处死(史称“曹石之变”)。1464年正月,英宗病死,年三十八岁。

1464年正月,明宪宗朱见深即位,诏改翌年为成化元年。宪宗刚即位,就发生了都指挥使门达结纳东宫内侍王纶,密谋由翰林侍读学士钱溥取代首辅李贤辅政之事,他们的阴谋被朝臣揭发,宪宗大怒,结果王纶被斩,钱溥被贬,门达远戍广西。1466年,宪宗平反了于谦的冤狱。1467年二月,受于谦案牵连被贬逐的官员商辂被召回。宪宗极其宠幸万贵妃(原为孙太后宫女,后入侍宪宗于东宫,因其善迎帝意,故深得宪宗宠幸),皇后吴氏仅因杖责万贵妃而被宪宗废去,打入冷宫。宪宗出游,万贵妃常侍从。万贵妃以父兄为锦衣卫指挥使,侦伺百官,统领诏狱,并通过阁臣万安(他通过各种关系,与万贵妃叙上族谱)把持朝政。1475年五月,因悼恭太子病死,宪宗为老而无子而悲叹,太监张敏遂将时年已6岁的皇子朱佑樘的身世道明(纪氏受宪宗偶幸而怀孕,时万贵妃得宠,妃子、宫女一旦怀孕就会遭其杀害,在宫女和太监的同情维护下,纪氏生下朱佑樘,秘而不宣数年),宪宗知后大为高兴,封纪氏为纪淑妃,移居永寿宫,次月在宫中暴死(一说万贵妃使人赐其死,一说自缢),太监张敏也因惧怕万贵妃而吞金死。十一月,明宪宗正式册立朱佑樘为皇太子,并大赦天下。1477年正月,明朝在东厂之外又开设了西厂,以太监汪直(初为万贵妃昭德宫内使)掌西厂。西厂刚一开张,便罗织了数起大狱,令臣民悚怵不已,故西厂设立仅四月,阁臣商辂即连连上疏请罢西厂,宪宗无奈,令罢去西厂、罪责汪直,谪韦瑛戍宣府。然而,罢西厂仅一月,御史戴缙、王亿别有用心地倡言恢复西厂,宪宗本来是不得已而罢西厂,此时便乘机恢复西厂,仍用汪直掌西厂。大学士商辂、尚书薛远、董方等一批正直官员遭排斥,相继致仕离开朝廷,同时,阿谀汪直的朝臣都得到了升迁,戴缙为尚宝司少卿,后又擢升佥都御史;王亿擢为湖广按察副使;汪直的左右爪牙王越升任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学院事,陈钺为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一时间,汪直势倾天下。汪直把持西厂五年,作恶多端,后因与东厂太监尚铭争权,尚铭在宪宗面前先告了他一状,加之万贵妃、万安、李孜省等的嫉恶,汪直遂失势。1482年八月,御史徐镛上疏劾汪直欺罔罪,斥责汪直与王越、陈钺结为腹心,自相表里,宪宗遂降汪直为奉御,递逐其党王越、戴缙、陈钺。成化后期,宪宗好方术,太监梁芳先后引进了李孜省、僧继晓进献方术与符箓,宪宗从迷信方术渐至宠信方士,李孜省、僧继晓、梁芳等逐渐得以干预政事。大学士万安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也争献房中术以固宠。1487年正月,万贵妃病死。八月,宪宗病死,年四十一。

1487年九月,明孝宗朱佑樘即位,诏改翌年为弘治元年。孝宗即位后,千方百计寻找外家故人,并为其母立庙桂林府,每念及其母“欷歔流涕”。幼年的经历对孝宗影响很深,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养成了恭仁俭朴、虚心纳谏的品质。孝宗即位仅五天,即斥责左通政李孜省、太监梁芳、万贵妃弟锦衣卫指挥万喜等,并谪发戍边,其后又罢斥了大学士万安。与此同时,孝宗召进了一批在成化年间遭到排斥陷害的忠直之士。十月,召王恕为吏部尚书,倚为重臣。1489年,孝宗擢任马文升为兵部尚书。1491年,命邱浚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预机务,班列六部尚书之上,从此阁臣愈尊。1502年,孝宗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1505年五月,孝宗病逝。临死前召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受顾命,让他们尽心辅佐太子。弘治一朝任用了许多忠直有才干的名臣,如王恕、马文升、刘大夏、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一般情况下,孝宗也能虚心听取大臣的正确意见,对政事作一些必要的改进,故弘治时期户口繁多、兵革休息,但孝宗因循守旧,只能在陈规旧制的桎梏下修修补补,不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因而弘治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并无大的改观。

1505年五月,十五岁的明武宗朱厚照即位,诏改翌年为正德元年。武宗即位之初,就重用宦官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邱聚、高凤、罗祥等八人,时称“八虎”,这八名宦官每日引诱武宗耽于声色犬马之间,使其完全疏于政事,所有政令法度全由八虎操纵。顾命大臣刘健、谢迁、李东阳以及户部尚书韩文等连疏请诛“八虎”,刘瑾等八人在武宗面前跪地哭诉,称司礼监太监王岳勾结阁臣欲加害他们,武宗不辨是非,反令刘健、谢迁致仕,将王岳逐之南京,命刘瑾入掌司礼监兼提督团营,丘聚提督东厂,谷大用提督西厂,张永等并司营务,分据要地。武宗悉以天下奏章付刘瑾,而刘瑾则日益诱导武宗戏玩娱乐。给事中吕翀、刘菃,南京兵部尚书林瀚等上疏请斥权阉、挽留刘健等辅臣,刘瑾即矫旨派遣缇骑将他们逮系锦衣卫狱,责以廷杖,除名为民;左都御史张敷华、工部尚书杨守随上言“八虎”罔上诬下,也被刘瑾革去官职;前朝老臣马文升、刘大夏也都被迫致仕。1506年十月,刘瑾任命吏部尚书焦芳兼文渊阁大学士。1507年三月,刘瑾矫诏公布“奸党榜”,将刘健、谢迁、韩文等五十三名反对“八虎”擅权的大臣列为奸党,并令群臣跪在金水桥南听其宣诫。在打压异己势力的同时,刘瑾又大肆安插亲信于朝廷要职。四月,河南钧州人刘宇通过焦芳的关系,厚贿刘瑾以万金,刘瑾即将刘宇提拔为兵部尚书。十月,焦芳又向刘瑾推荐了陕西同乡张彩,张彩很快被刘瑾晋升为吏部尚书,后又入阁取代了焦芳的地位。一时间,刘瑾势倾天下。1508年六月二十六日早朝时,在丹墀发现一封状告刘瑾的匿名信,刘瑾大怒,当即令百官跪在奉天门下,进行诘责,直至第二天才予释放,其时正值酷暑,有的官员竟至热渴而死。刘瑾还在东、西厂之外另设内行厂,自己亲自掌管,内行厂较东、西厂更为酷烈,“屡起大狱”。对于刘瑾的擅权乱政,武宗不闻不问,整日沉湎于玩乐之中,他在西华门别筑宫殿,造密室于两厢,称为“豹房”、“新宅”,每日游乐其中。皇帝的荒嬉无度、宦官的恣意枉为,致使原已危机四伏的社会经济不断恶化,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起义接连不断。1510年,刘瑾遣大理寺少卿周东度田宁夏,周东为了向刘瑾献贿,度田时以五十亩为一顷,激起戍卒将士的愤怨,宁夏安化王朱寘鐇乘机起兵反叛,他设计袭杀了周东、总兵姜汉等,颁布“清君侧”的檄文,指斥刘瑾内外交结,图谋不轨。陕西守臣将安化王刊印的檄文封奏朝廷,刘瑾匿而不报。朝廷派前右都御史杨一清为提督,泾阳伯神英为总兵,太监张永监军,率军西讨安化王,大军至宁夏,安化王已被宁夏游击将军仇钺设计擒获。西讨途中,提督杨一清乘机联络张永扳倒刘瑾。八月,张永押解安化王至京向武宗献俘,并呈上安化王讨刘瑾的檄文,揭发刘瑾意图谋反,武宗遂命连夜逮捕刘瑾。武宗抄其家得一伪玉玺,不禁勃然大怒将刘瑾下狱,不久刘瑾被杀。刘瑾获罪抄家时,抄出财物竟有金二十四万锭、元宝五百万锭、玉带四千。刘瑾被杀后,明武宗开始宠信山西宣府人江彬。在江彬的诱导下,武宗屡屡出巡。1517年八月至1519年二月,武宗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一连四次出巡。出巡宣府时,江彬为武宗建镇国府第,并将豹房的珍玩、女御全部运送到这里。江彬还随从武宗夜入民宅,索取妇女。武宗在外乐不思蜀,出巡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第四次出巡,时间长达半年。武宗的纵乐无度使得早已觊觎皇位的江西宁王朱宸濠伺机而起。1519年六月,宁王朱宸濠举兵反叛,袭杀不依附于己的地方官,集兵六万。七月初,朱宸濠经过安庆时,安庆知府张文锦等令军士登城大骂,朱宸濠便急攻安庆。当时,巡抚南赣都御史王守仁刚刚将围剿了一年的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得到宁王叛乱的消息,马上组织兵力攻打宁王的老巢南昌。七月二十日,王守仁攻克南昌。久攻安庆不下的朱宸濠得到南昌被围的消息,马上丢下安庆回援南昌,二十四日,与王守仁部相遇于黄家渡,激战三天,朱宸濠大败,妃嫔多投水死,朱宸濠及其子皆被擒。1520年九月,武宗在北返途中至清江浦,在积水潭捕鱼时舟覆入水,被侍从救出后得病不愈。1521年三月,病死于豹房,年三十一。武宗死后无子,皇太后张氏(孝宗后)命太监张永、谷大用与内阁大臣商议后,以宪宗之孙、孝宗亲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继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