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夫差剑在苏州博物馆西馆还是本馆
吴王夫差剑在苏州博物馆本馆展出。苏州博物馆分为本馆和西馆,两馆在藏品展示和展览策划上各有侧重。关于吴王夫差剑的展出位置,根据最新信息,这柄珍贵的宝剑目前陈列于苏州博物馆本馆。
两件代表性的吴王夫差剑,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工艺水平。一件出土于湖北襄阳蔡坡12号墓,虽然剑首已破损,剑柄为圆筒形,且剑锋的锷部已腐蚀,但其残长37厘米,宽3.5厘米,还配有漆木鞘。剑身刻有篆书阴文,内容为:“攻玫(敔)王夫差自乍其元用”,当时剑剑身尚在鞘内。
吴王夫差剑为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前495-前473在位)时制造的青铜剑。夫差是吴王阖闾的儿子,于公元前495年继王位,次年击败越王勾践,继而转师北上,争霸中原。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盟于黄池(今河南省商丘县南)。以下两件吴王夫差剑是春秋末战国初所制青铜剑的代表性制品。
吴王夫差剑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剑目前位于苏州博物馆本馆**。吴王夫差剑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工艺的杰出代表,其历史与艺术价值都非常高,被誉为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吴王夫差剑在苏州博物馆本馆展出,不在本馆以外的西馆进行展示。
十大名剑是指轩辕、太阿、七星龙渊十大名剑的传说第十:承影远古的一个黎明,天色黑白交际的一瞬间,一双手缓缓扬起。
吴王夫差剑的独特之处?
吴王夫差剑属于宽格有箍剑,设计上兼顾了实用与装饰。
夫差剑和勾践剑二者区别在于,吴王夫差剑为吴王时期所制。越王勾践剑为越王佩剑。二者制造时期不同。 夫差剑,指吴王夫差剑。
吴王夫差剑为春秋末期吴王夫差时制造的一系列青铜剑。剑身铸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样。剑身加长,柱脊变为棱脊,截面凹弧、有血槽,前锷收狭、刃部由直刃变为弧线内收。
吴王夫差剑:古剑名.为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夫差所用.河南辉县出土文物.剑通体长59.1厘米,剑身宽厘米.剑身上有阴刻篆字铭文:“攻吾王夫差自作其之用.”越王勾践剑:为春秋越国君主勾践所用.湖北江陵县望北一号墓出土.剑通体55.7厘米,剑身宽4.6厘米,剑柄长8.4厘米.上有铭文。
吴王夫差剑 越王勾践有自己的剑,吴王夫差当然也不会没有,但是有一些不同的是,吴王夫差的剑并非只有一把,而是一共有九把之多,属于一系列青铜剑。吴王夫差时期,正是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出现之前的乱世,春秋。
青铜剑始于商代。那个时候,它的剑身一般较短,形状就像柳树的叶子,制作也比较粗糙。
中国古代铸剑技术的发展?
发展到商末,青铜冶炼技术出现,带来了铸剑技术的第一次革新。
吴王夫差剑的剑格部分深铸兽面纹。现已知存世的吴王夫差剑共有九柄,分别保存在我国不同的博物馆中,1976年在河南省辉县出土的吴王夫差剑是较早的一把,剑格里面遍布兽面纹,点缀有依稀的绿松石,十分精美,是至今为止保存较好的古剑之一。
不多,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其中,商周时期的铭文青铜剑数量较为稀少,大约只有10余把已经被发现。
于省吾教授拥有两把稀世名剑,其中一把便是吴王夫差剑,1935年于安徽寿县西门内出土,全长58.9厘米,圆首,剑身饰有绿松石和简化兽面纹,铭文为“攻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把残缺的剑,铭文清晰可见。
越王勾践剑比吴王夫差剑厉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 制造工艺不同:越王勾践剑采用高温火炼的手法打造,使剑材更加精细,锋利度更高。
吴王夫差剑的结构特征
吴王夫差剑的剑格部分深铸兽面纹。现已知存世的吴王夫差剑共有九柄,分别保存在我国不同的博物馆中,1976年在河南省辉县出土的吴王夫差剑是最早的一把,剑格里面遍布兽面纹,点缀有依稀的绿松石,十分精美,是至今为止保存较好的古剑之一。
吴王夫差剑的剑格部分有什么样式的花纹
吴王夫差剑是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制造的一系列青铜剑,现已知存世量共有九柄,分别保存在国家博物馆(三把)、洛阳、山东、湖北、阜阳、苏州、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这些剑散落在各处,但是具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目前还无从得知。
1976年在河南省辉县出土的吴王夫差剑是最早的一把,剑通长58.3厘米,格宽5.5厘米,制造与春秋晚期,剑身宽长,近锋处收狭明显,双刃呈弧形,中起线,两从斜弧,厚格作倒凹字形,装饰有兽面纹,镶嵌绿松石。圆茎,茎上有两道凸箍,箍上有非常细的凹槽,里面还残存少来那个的绿松石,圆盘形首,铸有多圈险细的同心圆凸棱。
吴王夫差剑锋利异常
这把剑虽然经过了两千多年你的历史,但是剑身仍然青光闪现,锋利异常,剑格遍布花纹,里面还点缀有依稀的绿松石,十分精美,是至今为止保存比较好的古代名剑之一,说明在春秋时期铸剑技术就已经非常高超了,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河南辉县吴王夫差剑剑身全长59.1厘米,宽5厘米,满布花纹,锋锷仍很锐利。剑身铸有篆书阴文10字:“攻痦王夫差自乍其元用”。 湖北襄阳蔡坡出土吴王夫差剑首部已残损,残长39厘米,宽3.5厘米。圆筒状茎,腊部铸铭:“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 河南洛阳中州中路出土吴王夫差剑通长48.8厘米,宽4.2厘米,圆首,圆筒状茎,窄格。腊部铸铭2行,因锈蚀,仅可见“王夫差……其元用”7字,原本当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10字。安徽寿县出土吴王夫差剑剑通长58.9厘米,宽5.3厘米,圆首,圆柱状茎上有两道圆箍,剑格嵌有绿松石,饰简化兽面纹,刀锋锐利。器身有“攻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十个字的铭文。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山东平度吴王夫差剑通长57.8厘米,宽5.8厘米,扁茎,腊部有铭文“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古越阁吴王夫差剑剑通长58.3厘米、格宽5.5厘米,造于春秋晚期。剑作斜宽从厚格式。剑身宽长,近锋处收狭明显。双刃呈弧形,中起线,两从斜弧。厚格作倒凹字形,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圆茎,茎上有两道凸箍,箍上有极细的凹槽,内遗存有少量的绿松石。圆盘形首,铸有多圈险细的同心圆凸棱。此剑保存完好,锋刃锐利。藏于台湾古越阁。 吴王夫差剑属于宽格有箍剑,设计上兼顾了实用与装饰。宽格剑便于握持、利于劈刺,能在实战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剑身设计上,棱脊、凹弧截面、收狭前锷、弧线内收刃部均可增强剑的杀伤能力,使其在战场上发挥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