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是哪个朝代的诗人(高适哪个朝代的诗人)

雨后云初霁 古诗鉴赏 18

高适哪个朝代的诗人

高适是唐代的诗人。详细解释如下:诗人高适的背景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活跃于盛唐时期。他的诗作富有激情和豪放的气概,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唐代文学的概述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辉煌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

诗人高适不是将军,但他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人,后迁居宋州宋城。

没有 高适(704年—765年,详见人物争议目录),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

高适(704—765年),字仲武,号达夫 ,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

高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代表作《高常侍集》。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高适是不是边塞诗人?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

高适是唐代诗人。高适出生于公元704。在天宝八年(749年),高适授封丘县尉,后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

著名诗人高适是唐朝的。高适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边塞诗为主,展现了唐朝的壮丽景象和英雄气概。高适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是唐朝诗歌的杰出代表之一。高适的生平与唐朝的历史紧密相连。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等朝代的变迁。

高适(约653年-712年),字敬道,唐代文学家,被誉为"边塞诗人",以描写边塞风光和边军生活见长。高三十五(约675年-785年),字言忠,是唐朝时期的文学家,以尤善诗文而闻名,被人称为"草堂子"。高适的作品与特点 高适的诗作主要描绘了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以及战争的残酷等题材。

高适是唐朝中期边塞诗人。高适,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高适早年家贫潦倒,壮年时期寓居梁宋一带,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近50岁才由人推荐中有道科进入仕途,任封丘县尉,不久辞去。后得哥舒翰赏识,入幕为掌书记。

一个叫高轼(音同)的诗人.是哪个朝代的

一个叫高轼(音同)的诗人.是哪个朝代的 高适,唐代诗人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字达夫、仲武,唐代边塞诗人。景县(今河北省衡水)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

高适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人物简介: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活了57岁。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

高适和杜甫的关系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瞻之,唐朝初期著名诗人,其诗风豪放奔放,性格开朗,擅长叙事长诗和绝句等,代表作品有《别董大》、《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高适:生于公元704年,死于公元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人,后迁居宋州宋城,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谥号忠;高适是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早年家贫潦倒,壮年时期寓居梁宋一带,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近50岁才由人推荐中有道科进入仕途,任封丘县尉,不久辞去。

唐代诗人高适简介是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高适是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既承载了恢弘豪迈的盛唐气势,又流露出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相异的特质。高适,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

“不要为前途发愁,以你的才能,天下又有谁不认识你呢?”,从侧面表现了董庭兰的艺术才华之高,也体现了高适与董庭兰之间的深厚的情谊。

高适是唐朝的诗人。详细解释如下:高适是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生活在公元7世纪末到公元八世纪期间,与杜甫、李白等著名诗人齐名。他的诗作风格独特,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也有抒发个人情感和抱负的作品。高适的诗作深受后世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喜爱和推崇。

在中国文学历史上,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是谁?

陆游。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人物介绍: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扩展资料

生平内容介绍:

陆游的父亲陆宰也官至朝请大夫, 一个著名的世故书家,也是一位名望很高的学者。他家的藏书达1.3万余卷之多,经、史、子、集,应有尽有。这样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使陆游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他凭借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潜心读书治学。

陆游在自己的诗里曾写道:“我生学语即耽书,万郑纵横眼欲枯”,“少小喜读书,经夜守短檠”,生动地记述了他少年时代的刻苦精神。

他读书范围很广,先秦两汉以来的各种重要菱,无不披览钻研。那时,和他父亲来往的,有许多是当时知名的文人学士,他们常在一起谈诗说文,谈论诗文的系统派别辞韵律的得失。

陆游总是在一旁洗耳恭听,不管夜里谈得多晚,他也要倾听到底。陆游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就主动向他们请教。由于他聪颖好学,到十二三岁时,他的诗文已经相当可观了。 陆游生活的时代,是宽阔金两朝相对抗的时代。

陆游能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诗人,与他的家庭教育也息息相关。陆游童年时,金王朝女真族大举南侵,祖国山河,四分五裂,中原人民,妻离子散。陆游还在襁褓之中,就随同全家逃避兵乱,流离转徙,困苦万状。他的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曾和广大军民一道进行过反抗侵略的斗争。

参考资料:

陆游家训—百度百科

陆游—百度百科

标签: 诗人 高适 边塞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