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忏悔录?
卢梭《忏悔录》:人最难的醒悟,是反省自己 1762年,法国思想家卢梭因为抨击当局的腐朽,惨遭邪恶势力反扑。
忏悔录》最早是卢梭写的 有至少三位文学家写过名为《忏悔录》的说,最有名的是卢梭的.录 卢梭《忏悔录》(les confessions)在历史上多得难以数计的自传作品中,真正有文学价值的显然并不多。
《忏悔录》的作者是让-雅克·卢梭。《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自传。从1766年,他已54岁的时候开始写作,一直写到1770年,前后4年方告完成,但直到1782年才出版上卷,1789年出版下卷。《忏悔录》全书共12章,分上下两卷。
卢梭《忏悔录》品读心得1 作者倾其思想,坦露着一颗透明的灵魂来书写他人生的点点滴滴与坎坎坷坷的。他的文字挟带着一股巨大的热忱引你进入他内心世界。他用自己的语言渲泻出他的渴望,他的追求;也用常人不可及的大胆表白,剖析自我人性,自我情感。
《忏悔录》流传不衰的主要原因是其真实性。有三方面的真实可谈:一是生活经历的真实;二是心迹感受的真实;三是笔下文本的真实。
《忏悔录》讲述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卢梭历数孩提时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写了他进入社会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平,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
如何评价卢梭的忏悔录?
卢梭通过一部自传,在回忆自己“点滴”小事儿之中,就把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深刻地刻画了出来,你说卢梭牛不牛?
卢梭的情感小说《朱莉:新爱洛伊丝》(1761)对前浪漫主义和浪漫主义小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卢梭的自传体《忏悔录》,从思想上、文学、文采上,都是顶尖的,对法国文学,对后来的作家如司汤达等人影响巨大。其它两位的没看过。
始终坚信自己比那些攻击他的“大人先生”和“正人君子”更为高尚纯洁、诚实自然。他的著作《忏悔录》自始至终贯穿着这一论辩和对抗的基调,表达了与社会激烈冲突的根源:卢梭与社会的冲突并非偶然事件,而是深刻的社会阶级矛盾的结果。
《忏悔录》的作者是谁?
《忏悔录》的作者是卢梭。《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自传由于儿时的不幸,一种正义感便在让-雅克·卢梭的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这种感情伴随了他整个的一生,并构成了他信念的基础,《忏悔录》成为法国教育系统让青年人研读最多的经典作品。
《忏悔录》的作者是让雅克卢梭。《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让雅克卢梭晚年写成的自传,上卷首次出版于1782年,下卷首次出版于1789年,《忏悔录》共12章,分上下两卷,前6章为上卷,后6章为下卷,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
《忏悔录》的作者是卢梭。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忏海录》是一个激进的平民思想家与反动统治激烈冲突的结果。
卢梭出身平民,他的人生道路坎坷曲折,他的生活经历充满了传奇性和戏剧性。
忏悔录讲的是什么内容?
《忏悔录》是精神性自传的古典名著,是基督教历史轴心的关键之一,是一本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奥古斯丁是古代基督教主要作家之一,与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同为基督教神学的两大师。奥古斯丁于354年11月13日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拉斯。当时北非已并入罗马帝国版图,完全在罗马文化笼罩之下。因此他是一名罗马市民。他的父亲巴特利西乌斯,是当地的一个普通市民,母亲叫莫尼嘉,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对奥古斯丁有极其深 刻的影响。奥古斯丁幼年在当地读书,长大后先后到马都拉和迦太基攻读文法和雄辩术,学习诗歌、历史、修辞、哲学等等。后来爱好哲学,由于探索恶的来源问题,因而皈依了摩尼教。毕业后,回到塔加斯特城当老师,后来到迦太基任雄辩术教授长达8年。因不满迦太基的学风,于383年离开北非,渡海至罗马,在米兰任雄辩术教授。在米兰逗留的时间虽短暂,然而对奥古斯丁来说,也许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间。奥古斯丁在迦太基时,对摩尼教教义 已感觉不满,在米兰他遇到了灵性与学问同样卓越的安波罗修主教。受他的影响,奥古斯丁正式脱离了摩尼教。此后他曾一度醉心于新柏拉图派的著作,对一切持怀疑态度。经过多次激烈的渴望真理与自觉信心脆弱的心理交战,386年秋天,奥古斯丁决定信奉基督教。
《忏悔录》讲述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
卢梭历数孩提时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写了他进入社会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平,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该书名为“忏悔”,实则“控诉”、“呐喊”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 倾注了深切的同情。
《忏悔录》中社会黑暗面的存在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是导致卢梭自己流离半世,人性扭曲的诱因,社会理应为个人罪恶负责。社会书写使得《忏悔录》避免流于个人愤懑的抒发和自我意味过浓的弊端,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意味,使得作品更具有启蒙意味。
作者
让-雅克·卢梭,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