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籍有什么好处?
人格优化,身心健康――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原文】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国学经典诵读的好处和意义有 1.人格优化,身心健康――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的全文和译文:原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惧则不敢失前,喜则以备后。宜勉而不强,毋以所不能为怨。父母之言,不可不听也。一则以顺,一则以敬。敬则不犯上,顺则有余吉。宜养而勿杀,亲而勿远,辅而勿弃,骄而勿骄。
译文如下: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
【孝经译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国学:狭义上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
如何看待青少年读儒学经书的热潮?
面对这股热潮,应以鼓励赞赏为主,以矫正为辅。 儒学经书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你可以找找看,篇幅不长朗朗上口的。 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孝经第一章原文及译文如下:【孝经原文】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译文】孔子说:天子真正爱护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任何人;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任何人。
三字经全文朗读儿童版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孝经》,在儒家经典“十三经”中是最“小”的一部,说它最“小”,乃是从它的篇幅、字数上说的。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冯元淡泊名利,性情简朴至孝。除了庆吊他不曾因他事去过二府;为亲人办丧事,只是根据礼仪规定穿戴衣服,遇到祭日,就只是和门生诵读《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孝经》广要道原文及译文
译文 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
是第七册。 《经典诵读·国学课本(四年级上册)》是2014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郭丹、张高评、马超。
孝经第十二章原文: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以下是孝经第二章的原文及译文:原文: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修身慎行,恐辱先人之遗德,志存君亲,以听教己。立身行道,始践孝矣。孝经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孝子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修养。它强调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以及孝子如何修身慎行、对待父母、待人处事等方面的行为准则。
孝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孝经第十六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
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
孔子说:“从前,圣贤明君侍奉父亲以孝道,所以能效法天的光明;侍奉母亲以孝道,所以能效法地的明察,无论年长与年幼,大家都顺从和睦,所以天下大治。天地之神,明察了孝道之行,因而显示神明,降福保祐他们。所以即使贵为天子,也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他的父亲;天子也有先于他出生的人,这就是他的兄长。
人们在宗庙里祭祀以表达敬意,表明他没有忘记亲人。人们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小心谨慎地行事,是担心一旦有失误,就会有辱先代亲人。在宗庙里祭祀,表达对神的敬意,他祖先的神灵就会悄然而至。对父母兄长的尊敬顺从达到了极点,这种孝悌之心就能通达于神明,充溢于整个世界。
这正像《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所说的那样:‘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四面八方没有不归服的。'”
孝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
孔子说:天子真正爱护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任何人;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任何人。天子竭尽爱护尊敬来侍奉双亲,将这种道德教育推广到天下百姓,让四海之民都能起而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说:“天子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
【注释】
(1)子曰:本章承接上章之文,还是孔子对曾参的讲话。自此及以下四章,皆为孔子一次所讲的话。故正文不再出现“子曰”。
(2)不敢恶于人:恶,厌恶、憎恨、不喜欢。意为天子作为热爱自己父母的人,就要扩大去热爱天下的父母亲。
(3)不敢慢于人:慢,轻侮、怠慢。此句言天子要广泛地敬重他人。
(4)形:通“型”。法式,典范。
(5)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
(6)甫刑:即《尚书》中的《吕刑》篇。
(7)一人有庆:一人,指天子。庆,善。
(8)兆民赖之:兆民,万民,指天下的所有人。古人所说的“兆”,即指一百万,也指十亿,后指一万亿。此处泛言极多,非实数。赖,依靠、凭借、仰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