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
丰乐亭记 本文是对于丰乐亭的记述,描述了其建亭的背景、目的、景观及其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受。文章强调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尽享人生乐趣的主题。1. 背景介绍:丰乐亭位于某地的风景名胜之处,是为了纪念某种特殊事件或人物而建立的。这篇文章就是对这一建筑的记述。
丰乐亭游春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
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都 看过,很爱这里的风景。
j掇:(duō)拾取,采取。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2)遂书以名其亭焉( )1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2分)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16.翻译下列句子。
幽:清新、雅致的意思。幽芳,拼音:yōufāng。意思是:清香。亦指香花;另外还比喻高洁的德行。 出处:指香花。
《丰乐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州人民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
丰乐亭游春(其三)解释
丰乐亭记》,并在《丰乐亭游春》一诗中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欢乐场景:“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知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苏东坡将《丰乐亭记》全文刻在亭中的石碑上,让后人得以阅读和欣赏,使得这座亭子和欧阳修的文笔相互辉映,成为了“欧文苏字,珠联璧合”的稀世瑰宝。
遂书以名其亭焉。【注】①滃然:水盛大的样子。②周师破李璟兵:后周出兵由赵匡胤指挥,进攻南唐,在滁州的清流关大败之。南唐主李璟割地求和。③铲削消磨:削平削灭。④涵煦:滋润化育。⑤刻露:清晰地显露出来。
【乙】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②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丰乐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解释:低头。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可以观赏山上的美景,低头可以聆听泉水的声音。
丰乐亭记 译文:我到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甘甜的泉水。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百步远近的地方找到了泉源。上有丰山高耸而突兀,下有溪谷幽静而深藏,其中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盛大,向上喷涌。我上下左右观看,非常高兴。
丰乐亭游春?
解释 翻译 欣赏 练习解答 展开 编辑本段原诗 丰乐亭游春三首 作者:欧阳修 欧阳修 生卒:1007-1073 描述: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籍贯:庐陵(今永丰县沙溪)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斯:代词,这个。 得斯泉于山谷之间:在山谷间找到这个泉水。“于山谷之间”是“得”的状语,放在宾语后面。 名:用作动词,取名的意思。
解释 丰乐亭--位于滁州西南,背依丰山,下临幽谷泉,景色幽雅秀丽。长郊--广阔的郊野。绿无涯--绿色一望无际。春将老--春天快要过去了。丰乐亭建于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丰山东北麓的幽谷中,是丰山风景最佳之处。距滁州城约1公里。这里面对峰峦峡谷,傍倚涧水潺流,古木参天,山花遍地,风景十分佳丽。
“秀”是“茂盛的样子” “名”是指“命名”2 (1)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很快乐,却不知道太守的快乐的乐在山水之中。(2)于是是滁洲的人们仰着头望高山,低下头听泉丁冬地流水声。3 这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不在官场争霸”的政治思想。4 这个我不会,对不起。
丰乐亭记,欧阳修被贬为什么时所写?
欧阳修三次遭贬使他对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官场的倾轧,使他希图摆脱世俗纷扰,向往恬静的归隐生活。
作者取名为丰乐亭的原因是: 原文: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出自欧阳修《丰乐亭记》,上句接上这句才容易理解:“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以乐生送死:以快乐的生活,为死者送葬。描述国朝“化育百年”后滁州百姓“生有所养,死得其葬”的安乐生活。
小题1:①到 ②以……为乐 ③……的原因 ④命名小题1:C小题1:民/生 不 见 外 事小题1:(1) (我)喜欢滁州地方偏僻而政事简略,又爱这里的人习惯于安适清闲。(2) 野花开放,散发出淡淡幽香,(好的)树木也都秀美而茂盛。小题1:与民同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丰乐亭记最后一句话写出了使人对山雨停的什么之情?(急啊!!!)
丰乐亭记最后一句话写出了使人对山雨停喜爱之情 始:才.乐其岁物之丰成的乐:以...为快乐.丰年之乐的乐:快乐.与民共乐的乐:快乐.有用吗?希望对你有用!
《南还赠京都旧僚》 目录 出处与详解 清香。亦指香花。 ①唐·张九龄《南还赠京都旧僚》诗:“欲赠幽芳歇,行悲旧赏移。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丰乐亭记》宋代: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游人不知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后来苏东坡又把《丰乐亭记》全文书刻于亭中石碑上,供人阅读和欣赏,一样地留下了“欧文苏字,珠联璧合的稀世瑰宝。编辑本段练习解答 (1)“草惹行襟絮拂衣”是写春景名句,试析“惹”与“拂”两字使用的妙处。
丰乐亭记赏析
全文可分三段。首段简介建亭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特意点明时间,即在他到滁的第二年,也就是初具政绩之时,其中已含乐意。滁地“山州穷绝,比乏水泉”。而当炎炎夏日,竟“偶得一泉于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作者喜出望外,亲临考查:“俯仰左右,顾而乐之。”文章至此,正面点明“乐”字。于是喜悦之情,一气流注:“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筑亭的目的,又是欲“与滁人往游其间”。由自我庆幸到与民同乐,在一片欢乐意绪中莫定题旨。
第二段通过对滁州历史的回顾和地理位置的介绍,歌颂了宋王朝结束战乱,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功德。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只写了宋朝以前故乱的历史。并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这一段是写历史。表现了滁州过去的战事和宋太祖赵匡撤的勇武,赞扬了宋朝开国皇帝的武功。“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这一段是写当代。昔日的战场,如今已经难于考察其具体地点了。因为“故老”都已不在了,天下太平日子已经很久了,这是第一层对比。
从“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是第二层对比。这一段通过对人间沧桑的感慨,又一次颂扬了宋王朝统一国家、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作者俯仰今昔。反复抒发感叹,使文章充满了感情,这两层对比,也都是与文章题目和主题相照应的。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又写“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都是为了说明当时的百姓不能“丰乐”。而“圣人出而四海一”以后,百姓能够丰足安乐,则是“上之功德”。进一步证明四海安乐的局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最后一段段回应开端,具体写出“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乐,归结主题。文中写作者“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的四时之景,凝炼而生动;道滁地风俗之美,淳厚而安闲。段中,交错用了四个“乐”字,琳漓酣畅地抒写了欧公此时的愉悦情怀。首先作者庆幸自己远脱风波而“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一乐也;滁人“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二乐也;作者纵谈古今,意在让人民了解“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李之时也”,三乐也;凡此种种,皆因“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是地方官应做之事,四乐也。这就将首段“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事,说得端庄入理。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借写景而抒情,情景交融。文章用了大量笔墨写滁州的山水景色,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战乱之时,好山好水不过是为了割据称王的“凭侍险阻”;在世事变迁的过程中,也只是“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而在百姓安居乐业的当时,则“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欧阳修写景有很深的功力。文中仅用“掇幽芳而萌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这十五个字就把一年四季四时之景的特点表现出来了。“掇幽芳而荫乔木”是通过人的动作来写春夏之景;“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则是用人的感受来写秋冬之色。文短情深,不仅反映出当时作者的心境。而且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确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