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骏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是什么意思?
沧浪水清的时候,可以濯洗我的衣服,沧浪水混浊的时候,可以濯洗我的脚。 沧浪水清的时候,可以濯洗我的衣服,沧浪水混浊的时候,可以濯洗我的脚。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意思是:沧浪江的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冠缨。沧浪江的水浑浊啊,可以洗我的脚。《沧浪之水歌》,春秋战国时期流传在汉北一代的民歌,出自《孺子歌》,原文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作者已不可考。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出自屈原作《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沧浪歌》并不单单是“劝人出世避祸,独善其身”的,而是强调人不仅要刚直进取,也要有豁达的心胸。屈原认为“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出自《沧浪之水歌》,是先秦时期流传在民间的歌谣,意思是沧浪江的水清澈,可以洗我的冠缨;沧浪江的水浑浊啊,可以洗我的脚。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流传在汉北一带的民歌,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曾提及过,原作者已不可考。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句话出自于先秦时期的《孺子歌》。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沧浪江的水虽然浑浊,但是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是何意?出自哪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浊吾足。 翻译: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
“怅恨独策还”描绘了一种孤独的情绪,诗人可能因某种原因感到沮丧,独自一人策马返回;“崎岖历榛曲”描述的是路途崎岖,经历了长满丛草和弯曲的小路;“山涧清且浅”则展现了山间的小溪清澈而浅,适合洗涤身心;“可以濯我足”表达了诗人希望用这清澈的山涧之水洗去自己旅途的疲惫和双脚上的污垢。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出自先秦佚名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全诗 《孺子歌》先秦 佚名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孺子歌》佚名 翻译、赏析和诗意 《孺子歌》是一首先秦时期的诗词,作者不详。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的意思是:山涧小溪清澈见底,可以用来洗去尘世的污垢。出自魏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五》。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中“可以”是“可”和“以”两个词吗?
可和以是两个词,可是可以,以是用来。 这句话出自屈原的《渔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意思是: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出处:出自传说屈原所作的《渔父》,“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原文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作者已不可考。译文:沧浪江的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冠缨。沧浪江的水浑浊啊,可以洗我的脚。水清意指太平盛世,水浊意指世道浑浊,根据世道决定进退,表明一种超脱世俗名利的潇洒的人生态度。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意思是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原文】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出自战国屈原《渔父》,意思是: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原文选段: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译文: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有什么现实意义?
不熟悉历史,不知屈原所处的历史背景,更不知他此时的心境。不敢以现在之心度古人之心腑。 就字面而言,于当今仍有教益。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该句典出自(战国·楚)屈原《楚辞·渔父》中。沧浪:古代水名,在今湖北境内。濯:洗。缨:古代的帽子上系在颌下的带子。这个句典的意思是:沧浪的水清啊,可以洗洗我的冠带;沧浪的水浊啊,可以洗洗我的双脚。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渔夫》 全文如下: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孺子歌先秦民歌注音版?
cāng làng zhī shuǐ qīng xī , kě yǐ zhuó wǒ yīng 。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如下:这句话出自《楚辞·渔父》,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观。它意味着,无论是清的水还是浊的水,都可以为人们所用,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去使用它。这句话可以用来比喻人生的不同经历和境遇。
接下来的诗句"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描绘了山涧流水清澈,诗人借此洗涤疲惫的足部,体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简朴生活的喜爱。"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诗人滤酒烹鸡,邀请邻里共享,展现了一种简单而温馨的乡野生活场景。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卫灵公》中的一段话,原文为:“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曰:'非也,非也,君子固穷,而节用 int;使民以时,而有所可用也。
屈原既⑴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意思是: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这句话的出处是: 先秦·屈原《渔父》
该作品的原文如下: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这里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一下吧:
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
是以见放,是:这。以:因为。见:被。
淈(gǔ):搅浑。
哺:吃。糟:酒糟。歠(chuò):饮。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
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
沐:洗头。
浴:洗身,洗澡。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mén)汶:污浊。
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莞尔:微笑的样子。
鼓枻: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枻(yì):船桨。
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是说水清澈的样子。“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濯:洗。
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
遂去,遂:于是。去:离开。
不复与言,复:再。
作者写下该作品的时候,当时的背景是怎么样的呢?了解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赏析该作品:
《渔父》的写作背景,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渔父序》在末尾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为楚人因怀念屈原而收集整理屈原之诗词互相传赠。这说明《渔父》在秦汉以前已经广为流传。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好好地赏析该作品:
关于《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最早认定为屈原作的,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楚辞章句》是在西汉末年刘向编的《楚辞》的基础上作注。在《楚辞》中,《渔父》已作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据此,则认定屈原作《渔父》,又可上推至刘向时。后世认同屈原作《渔父》,影响较大的有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和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但此说漏洞颇多。从外证来说,司马迁在《史记·屈贾列传》中引述《渔父》文字时,只是作为行文的一部分,而并非作为屈原的原作转引。王逸《楚辞章句》在明确指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后,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则作者又非屈原而成了“楚人”。从内证来说,《渔父》中的屈原表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以下当是赴湘自沉的一幕,似不可能再有心绪用轻松的笔调续写“莞尔而笑”的渔父。何况全文采用第三人称,亦与屈原作为此文作者的身份不合。故近人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说:“《渔父》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屈原赋今译》)按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还是比较可信的。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时间是在“既放”之后,即屈原因坚持爱国的政治主张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地点是在“江潭”、“泽畔”,从下文“宁赴湘流”四字看来,当是在接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其时屈原的情况是正心事重重,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官名),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由此一问,引出屈原的答话,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渔父提出,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淈泥扬波”、“哺糟歠酾”,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老子》)庄子说:“虚而委蛇。”(《庄子·应帝王》,后世成语作“虚与委蛇”)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他所标举的“圣人”,指的正是老、庄一类人物。儒家的大圣人则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坚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九歌·橘颂》)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对于渔父的“忠告”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他义正辞严地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宁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渔父》中的屈原,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司马迁将《渔父》的文字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当也是有见于所写内容的真实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的。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他唱的歌,后人称之为《渔父歌》(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第八十三卷将此歌作为《渔父歌》的“古辞”收入),也《沧浪歌》或《孺子歌》。歌词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水浊可以洗脚,大意仍然是上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意思,这是渔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的一种较为形象化的说法。
最后这一部分,不见于《史记》屈原本传中。从全篇结构来说,这一部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这篇作品是歌颂屈原的。但从全文的描写、尤其是从这一结尾中,似乎很难看出作者有专门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如果一定要辨清此文对屈原与渔父的感情倾向孰轻孰重,倒不妨认为他比较倾向于作为隐者典型的渔父。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前人说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
最后,在这里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相传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一带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