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赋体发展的历史阶段及艺木特点?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在古文学中,"骚体"和"赋体"是两种独特的韵文体裁。骚体源于屈原的《离骚》,因其与《楚辞》的紧密关联而得名,其特点是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多用七言,以"兮"为语助词。"骚体"不仅限于诗,也包括与《离骚》形式相似的赋,如汉代司马相如和张衡等人的作品。
新体赋,即散体大赋,是汉初由骚体的楚辞演化而来的一种用韵散文。 枚乘的《七发》则是标志着新体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其后作家有司马相如、杨雄等。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新体赋 新体赋,即散体大赋,是汉初由骚体的楚辞演化而来的一种用韵散文。新体赋在内容上主要是对帝王的歌功颂德,劝百而讽一;形式上则改变了楚辞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体化,专事铺叙。其根本特征就是以铺张为能事,以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
离骚体,亦称楚辞体。骚体诗,就是指《离骚》一类的诗。《惜诵》是屈原突破四言体式而创造的第一首“骚体诗”。
汉赋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创作形式有何特点
武帝初至西汉末是汉代大赋的繁荣时期。汉大赋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淫奢为旨归,内容上改变了骚体那种哀怨愤激感情的抒发,形式上改变了楚辞多用语气词的特点,成为结构宏大、句式以四言为主、专事铺陈描写的散文。
骚体赋是战国末期和西汉初期的赋作。此类作品从屈原所创造的楚辞体中吸收艺术营养,将楚辞的奇丽文采引入赋体,又将荀赋的遁词隐意、巧言指事发展成夸张铺排,穷形尽相的正面描写,在结构上采用设为问答的方式。它是汉大赋的前驱,为汉赋的体制和艺术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较之屈原以前的诗歌形式,骚体赋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言、七言的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这是对四言体的重大突破。二是章法上的革新。
西汉初期 这时期的赋在形式上近于屈、宋一体,通常称之为骚体赋。骚体赋抒情浓郁 ,句尾多缀有“兮”、“些”等楚地方言调节音韵,实际上是楚辞的发展和变种。因此汉代人常把它的产生发展同楚辞紧密相连,称为辞赋。骚体赋的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
诗歌和散文。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骚体赋从楚骚演化而来,继承楚辞、《离骚》抒发个人感情,特别是抒写忧愁和悲哀情感的特点,抒写着贤人的失志之悲,宫廷女子的失宠之怨,或寄寓失偶的哀绪。清人程廷祚《骚赋论》云: “宋玉以瑰玮之才,崛起骚人之后,奋其雄夸,乃与《雅》、《颂》抗衡,而分裂其土壤,由是词人之赋兴焉”。
骚体赋向散文大赋转变的原因?
思想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统一 思想文化的发展。
骚体赋:(1)内涵:以屈原为代表的先秦诗赋,形式自由,内容富于感情。(2)特点:形式自由,内容富于感情,多用比兴、拟人等手法,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感。文体赋:(1)内涵:以汉代为典型的散文赋,形式规整,内容多为写景抒情。
骚体赋是属于汉赋中的一类,由楚辞发展而来,主要特点有:句式上有重大突破。屈原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同时参杂五言、七言的长句句式。章法上有重大革新。骚体赋不再拘于古诗的章法。体制上有所扩展。诗篇大幅度增长,例如《离骚》长达372句、2469字。
赋的主要特点在于以下五个方面:(1)句子的字数方面主要是四字或六字句;(2)句式方面不仅追求错落有致,还追求骈偶;(3)语音方面追求声律谐协;(4)文辞方面比较讲究藻饰与用典;(5)内容方面则倾向于写景,以景抒情。
汉代散文大赋成熟的标志?
汉代的文学主要有辞赋、政论散文和乐府三种。汉代辞赋的发展如下所述: 早期重要辞赋作家是贾谊,他的代表作品是《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西汉的小赋有抒情和咏物两类。前者主要是骚体赋,后者则主要以四言体为主。
赋从体式上大致分: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赋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2.诗盛于唐。大致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
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是一种有韵散文。特点是韵散结合体,专事铺叙。从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接近于散文,但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西汉初年的所谓“骚体赋”,确实与楚辞相当接近,颇难加以明显的区分。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秋兴赋》打破了汉散体大赋专尚叙事,铺陈扬丽的写法,而是熔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很多句子多种表达方式兼而有之。
骚体赋的代表作
骚体赋名词解释是:
骚体赋是战国末期和西汉初期的赋作。此类作品从屈原所创造的楚辞体中吸收艺术营养,将楚辞的奇丽文采引入赋体,又将荀赋的遁词隐意、巧言指事发展成夸张铺排,穷形尽相的正面描写,在结构上采用设为问答的方式。它是汉大赋的前驱,为汉赋的体制和艺术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后人将这种带有明显骚体特点的赋称为“骚体赋”。
代表作品
战国后期赵国人荀况第一次以“赋”名篇,写出了《礼》、《知》、《云》、《蚕》、《针》等五篇赋。但其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对赋体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战国后期楚国人宋玉,他著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多篇赋作。
西汉初,赋家主要追随楚辞体,创作了许多骚体赋。著名的作家作品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长门赋》、班彪《北征赋》等。后逐渐为西汉中期所兴起的一种新的散体大赋所取代。
骚体赋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种赋体,主要基层了楚辞诗歌的特色。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骚体赋的相关介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骚体赋的代表作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首倡者是西汉初年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其他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1] 另外,过去有人总结过,“骚”调以虚字为句腰,腰上一字与句末一字平仄相异为谐调,平仄相同为拗调;《九歌》以“兮”字为句腰,句调谐拗亦同。骚体可以称诗,亦可以指赋。汉以后署名蔡琰的骚体《悲愤诗》后半部分,韩愈的《复志赋》,柳宗元的《惩咎赋》、《闵生赋》等均可归入骚体类。
较之屈原以前的诗歌形式,骚体赋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言、七言的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这是对四言体的重大突破。
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骚体”不拘于古诗的章法,放纵自己的思绪,或陈述,或悲吟,或呼告,有发端,有展开,也有回环照应,脉络又是极其分明的。
三是体制上的扩展。屈原以前的诗歌大多只是十多行、数十行的短章。而他的《离骚》则长达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长篇体制。
汉代骚体赋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倡者是西汉初年的贾谊,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作品善于运用比兴,情感节律与语言节律相与抑扬,还有着较为明显的楚辞痕迹;武帝时代,骚体赋揉进了三、四言句式,淮南小山《招隐士》句式参差不齐,形象诡异,情景奇特,是其代表;西汉中期以后,骚体赋逐渐定型,严忌的《哀时命》,东方朔的《七谏》,王褒的《九怀》等是典范之作。汉初赋体尚未大盛,文人多依傍楚辞体制写作。这一时期优秀的作家有陆贾、贾谊、枚乘、严忌、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等。骚体赋形成于汉初,这与当时的政治文化条件是分不开的。
首先,汉初思想领域较为开放,文学讽谏的功利目的不太强烈。大汉帝国是在经历秦末的大动乱和长达数年的楚汉战争之后建立的大一统王国,在其建立之初,经济萧条,百废待兴,因此统治者侧重与民休息,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经济的恢复和政权的稳固,无暇顾及汉代新文化的建设,而是在思想领域采取了相当自由的.方针。汉初儒家思想尚未成为正统,也没有在文学上形成重讽谏的社会功利性目的,文人可以自由地抒写自己的情感抱负,因而,汉初的文学创作反而能够在作品中充分表现自我与个人心灵的世界。
其次,汉初文化深受南方楚文化的影响。汉起楚地,楚声在汉代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便是楚人,他喜欢楚歌楚舞,并且用骚体进行创作,他的《大风歌》就是用骚体写成的。汉初社会上至皇室贵族,下至伶臣乐官和普通大众都能唱出楚歌。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和偏爱以及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统辖,汉文化大量继承了楚文化的传统,这一点在文学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第三,汉初士人的遭遇及屈原作品形成的共鸣。汉朝统治者虽然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上第一个强大的王朝,但汉代社会同样有着不断产生悲剧的历史。作为意欲积极在政治和道德上有所作为的汉人,却常常遭遇如荀子和屈原般的“贤人失志”困境,从汉初贾谊到东汉张衡、赵壹都遭受了这种不幸的命运。因此,屈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美政、理想和高尚人生的追求与黑暗现实的冲突,在汉初作家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因此有汉一代的许多文士都吸取了屈原楚辞的创作精神,用楚辞的语言形式来写赋。
离骚体散文
端五兮既近,浴兰兮祭屈。
女儿兮米粽,龙舟兮吟诗。
屈子兮何哀?今人兮何欢!
茗鸣兮暗黯,熙熙兮攘攘。
游戏于江畔兮,祭先贤于山林。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裹肴蒸兮夏荷,奠桂酒兮雄黄。
怀木兰之坠露兮,忆秋菊之落英。
感沧浪之浊足兮,慨沧浪之清缨。
举世皆浊兮我独清,众人皆醉兮我独醒。
思索求知兮著天问,忧国忧民兮遗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魂兮悲兮,不若归去!
白话翻译:端午节到了,大家又开始在这一天纪念屈原了,他们在这一天里,探望父母吃粽子,赛龙舟,吟诗作词好不快乐。屈原你在这一天为什么这么悲哀呢?现在的人们在这一天又为什么要这么高兴呢?难道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日子吗!看到那些在江边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人群,我还是到山顶上去祭奠先贤吧!在这热浪滔滔的孟夏季节,坐在草木葱葱的山林,我开始缅怀屈原,打开荷叶包裹的粽子,开启桂花口味的雄黄酒,怀念着“朝饮木兰坠露,夕餐秋菊落英。”的奔放情怀,感慨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潇洒不羁的性格。是什么原因是这样一个洒脱之人咏叹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千古名句呢?从屈原所著的《天问》我看到了他强烈的求知欲望,从他遗留下的《离骚》,我发现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一个为国运忧患长生叹息而泪流满面,为老百姓多灾多难而悲伤的人。怎么能在一个众小人争权夺利贪婪成性,装满了腰包还贪求不已。对己宽容却猜疑他人。都勾心斗角满怀妒忌的环境生存下去呢?怀着心中无限的忧愁、无限悲凉,急急忙忙地奔向南方的汨罗江。他知道死是已不可避免,他对生命也不愿意吝惜。要舒展愁眉消除悲伤,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死亡。想起屈原的悲哀,我也感到悲哀啊,还是回家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