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马致远简介(马致远十首著名的元曲?)

忽燃又忽灭 古文典籍 23

马致远十首著名的元曲?

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是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 1.人能克己身无患,事不欺心睡自安。

马致远 : 中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被誉为“马神仙”,大都(今北京)人。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贞书会”的重要人物,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散曲家、戏曲作家。

马致远(约1250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1] ,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作家、散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人物简介: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散曲120多首。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杂剧有《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等十五种,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一卷。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马致远是元代的诗人。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

马致元,元代人。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

马致远是元代的人。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马致远人物生平简介 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字千里,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元大都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马致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马致远的字和号是什么?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字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

马致远是戏曲作家。 马致远是元代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 ,元代戏曲家,(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汉族,元大都(今北京)人,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元代著名戏曲、杂剧作家。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杂剧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擅长用叹世超世的形式,虚掩其外,而愤世抗世的内容,则深寓其中。

马致远是哪个朝代

1、马致远朝代:元代。2、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3、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因《天净沙·秋思》而被马致远称为秋思之祖。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下面为大家分享了马致远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马致远朝代:

元代

马致远生平

勤奋少年

马致远年少时非常好学上进,为马氏后人所津津乐道,他们还不时以此来激励自己的子孙后代向之看齐。

仕途不顺

马致远青年时期追求功名,对“龙楼凤阁”抱有幻想,但仕途多舛,经历了蒙古时代的后期及元政权统治的前期,都未曾担任显赫官职,所以其政治抱负一直没能实现。

寄情创作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在至元二十二年到至元二十四年(1285年—1287年)间曾担任江浙行省务官,元贞元年到元贞三年(1295年—1297年)间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等组织了“元贞书会”,与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

晚年归隐

马致远在大约五十岁的时候终于辞官归隐了。其一生都是郁郁不得志,漂泊无依,在官场生涯里,他看透了世俗的可悲以及人生的耻辱,对政治的各种不满意,就有了“隐居山林其乐悠悠”的念头。从此就过上了很平淡的休闲幽雅的恬静生活。

作品艺术特点

综述

马致远是元代曲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家,在元代散曲作家中,其的散曲数量最多、流传最广,创作的散曲数量比关汉卿、白朴两人现存散曲的总和还多。其杂剧创作脱离市井,脱离平民,是无根化的创作,因而后世誉之为“马神仙”。

对于马致远的散曲风格,有学者认为是“豪放”的,其实当是“旷”。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一样,马致远散曲所表现的,更多的是和辛弃疾词中相似的旷达。

杂剧

马致远的杂剧最集中地表现了当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其剧作大抵写实的效果并不强,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么突出,戏剧冲突通常缺乏紧张性,剧中人物往往游离戏剧冲突去作大段的抒情,以借剧中人物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至于杂剧内容,则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如《岳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以及《黄粱梦》等。这些道教神仙故事既表现出一种懦弱的悲观厌世的态度,又包含着重视个体存在价值的意义。

略论

《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是其供相关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虚构改造成的宫廷爱情悲剧。

《荐福碑》也是马致远的早期剧作,集中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宿命的人生观,也反映出当代许多文人在社会地位极端低落的处境下的苦闷。[

《青衫泪》是由白居易的《琵琶行》敷演而成的爱情剧,虚构白居易与裴兴奴的悲欢离合故事,中间插入商人与鸨母的欺骗破坏,造成戏剧纠葛。在士人、商人构成的三角关系中,终究是爱士人而不爱商人,或多或少表现出落魄文人的一种自我陶醉

风格

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之风格,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语言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偏于典丽,但又不像《西厢记》、《梧桐雨》那样华美,而是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如《汉宫秋》中写“惊雁”的一支《尧民歌》: 呀呀的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画檐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

存世作品

《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 其中《开坛阐教黄粱梦》为其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合作写成。

散曲

其散曲大致可分为4大类:写景、叹世、闺情、世象。存世散曲约130多首,其叹世之作挥洒淋漓地表达情性,故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视为“豪放”派的主将,他虽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为主,其语言熔诗词与口语为一炉,创造了曲的独特意境。

标签: 东篱 关汉卿 元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