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是什么故事
伯夷和叔齐之间发生的事情叫做不食周粟。商代末年,位于今河北东部的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大的叫伯夷,小的叫叔齐。孤竹国君喜欢小儿子叔齐,临死前立下遗嘱让叔齐接班。老爸死后,叔齐不愿意违背立长子为王的规矩,坚持要让位给哥哥。为了让弟弟安下心来做国君,伯夷偷偷地离家出走了。
伯夷叔齐的典故:伯夷叔齐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在首阳山上采摘薇菜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诗经》里的《采薇》:选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开头四句是“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伯夷和叔齐是殷商末期孤竹国(河北卢龙)国君的儿子。他们的父亲最喜欢三儿子叔齐,有意立他为太子,将来继承君位。但当时的规矩是长子做太子、继君位,国君觉得很为难。就在这时,国君生病死了。大臣们尊重他的意愿,请三儿子叔齐继位。叔齐心里非常不安,让位给大哥伯夷。
伯夷叔齐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之间的忠诚与道德抉择。孤竹君曾遗命叔齐为继承人,但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拒绝接受,两人都选择放弃王位,一同逃往周国。周武王伐纣时,他们试图通过劝阻来阻止这场战争,但未能成功。
伯夷、叔齐都走了,这下孤竹国的大臣们着急了。 幸好老国王还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二儿子,众大臣没有办法,只好让二儿子继承了孤竹国的国王之位。叔齐离家出走后,在外面风餐露宿,多方打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是找到了自己的大哥伯夷,兄弟重逢,相拥而泣。
不食周粟故事简介。不食周粟的故事发生在商周时期,商末贵族孤竹君在其晚年,因偏爱小儿子叔齐,有意推翻嫡长子制度命次子继承家业。
伯夷的故事?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不食周粟》为了躲避残暴的商纣王、伯夷叔齐居住在北海之滨和东夷人一起生活。听到西方伯主周文王兴起,国内稳定,生产发展很快。他们高兴地说:“应该从东夷回去了,我们听说西伯的国内很安定,很适合老年人居住。”于是他们相约到周国去。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
但伯夷和叔齐却没有因此就认为武王有理。后来周武王在牧野取得大胜,灭掉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伯夷、叔齐听说后认为,他们本来是殷商的子民,现在却要做周的子民,这可真是一件羞耻的事,于是他们发誓再不吃周朝的粮食了。
当叔齐得知伯夷的决定后,也跟随而去。周武王伐纣之时,他们以商朝遗民的身份,前往劝阻武王,认为此举违背了礼法。然而,武王并未采纳他们的意见,最终推翻了殷商。伯夷和叔齐坚守节操,拒绝在周朝任职,宁愿饿死也不食周朝的粮食,选择了在首阳山(河北省迁安境内)采野菜度日。
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位王子。伯夷为长子,叔齐是三子。孤竹君年老,欲立三子叔齐继承王位,乃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不尊父命为由,遂逃出孤竹国;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出逃的路上,二人又巧遇碰到了一起。
历史上有哪些人表现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是初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弟兄俩跑出国外,听说周文王很优待老年人,何不去投奔他呢。然而,到了周国,文王便死去了,武王便统领大军,用车子载着文王的牌位,朝东进军,去讨伐殷纣。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很不赞成,便去隐居在首阳山,专靠采薇来维持生活。
伯夷叔齐的 故事 发生于商周时期,被儒学尊为典范,史记匠才司马迁将其 典故 载入列传之首,流传至今。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伯夷叔齐的故事讲了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临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伯夷叔齐的故事为后世儒家津津乐道,有人问孔子,伯夷叔齐两人在首阳山有怨恨吗,孔子回答“求仁得仁,何所怨”。追求仁义,为仁义而死,又有什么怨恨呢?
伯夷、叔齐简介 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二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尽往归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兴兵伐纣,二人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伯夷叔齐典故是什么?
伯夷,商末孤竹国人,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弟亚凭、叔齐。子姓,名允,是殷商时期契的后代。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齐为继承人,至父死,叔齐让位于伯夷。
伯夷以父命为尊,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伯夷叔齐同往西岐,恰遇周武王讨伐纣王,伯夷和叔齐不畏强暴,叩马谏伐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姜子牙曰:此二人义人也,扶而去之”。
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伯夷叔齐的故事?
你好,伯夷叔齐的故事如下:伯夷和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相传孤竹君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君。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尊天伦,不愿打乱社会规则,也未继位,二人先后出国前往周国考察。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叔齐的典故:伯夷叔齐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在首阳山上采摘薇菜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诗经》里的《采薇》:选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开头四句是“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是名句。鲁迅《故事新编》里的《采薇》:创作于1935年12月,故事取材于商末周初的伯夷叔齐二人不食周粟的故事,小说《采薇》中的主人公叔齐和伯夷很明显是以他们为原型,不过鲁迅把他们用在小说中不是取他们的骨气,而是用他们的不知变通来讽刺世人,他们认为周攻入商灭了纣王是改了文王的规矩,便决定不吃周家的粮食而去山上采薇草吃,最后知道薇草也是周朝的,便也不吃,直至饿死…… 同时还有一首歌也叫《采薇》 如果我的回答令您满意,请点击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