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简介(吴昌硕墓?)

侨乔 诗词教学 9

吴昌硕墓?

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超山大明堂外西侧200米山坡上 吴昌硕[1](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

吴昌硕,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8月1日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

吴昌硕,1844年出生于浙江安吉,是中国近代金石、书、画领域的杰出大师。他的原名是俊,后来更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吴昌硕、石、苍石,别号众多,如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别号有《缶庐集》和《缶庐印存》的作者。

吴昌硕在世时,南方人都称他为吴昌石,不读“硕,”是为了表示对他的崇敬,都叫他吴昌石。

邓石如和吳昌硕多是篆书和篆刻高手,亦是清代同时代人。 邓石如和吳昌硕多是篆书和篆刻高手,亦是清代同时代人。

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

吴昌硕墨竹画作者简介

吴昌硕,这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出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现属湖州市安吉县),是晚清时期享有盛誉的画家、书法家及篆刻家。他的艺术生涯中,曾担任杭州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与虚谷、蒲华、任伯年并称为“清末海派四杰”,共同引领了那个时代的艺术潮流。

章恭人 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

吴俊卿(1844--1927),原名俊,初字香补,中年更字昌硕,民国元年以后以字行或署仓硕、苍石,别号缶庐、老缶、缶道人、苦铁、破荷、大聋、酸寒尉、芜菁亭长、五湖印芒等,浙江安吉人。

吴昌硕,清末著名书画家、篆刻家。他的原名是俊卿,字昌硕,别号苦铁,出生地在浙江安吉。少年时,他受到父亲的影响,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对印刻也有所涉猎。吴昌硕的楷书,最初受到颜鲁公和钟元常的影响,隶书则学习汉石刻,篆书则以石鼓文为基础,用笔之法受到邓石如、赵之谦等人的启发。

吴昌硕的不同字体书法,学的对象不同,楷书学颜鲁公,隶习汉代石刻,篆学石鼓文。行书学黄庭坚、王铎。

民国时期吴昌硕级别的画家有: 1.蔡铣,常玉,常书鸿 2.陈半丁,陈进,陈树人,陈师曾,陈少梅,陈之佛 3.陈秋草,陈澄波,程璋 4.邓芬,丁辅之,丁衍庸。

吴昌硕的生活年代?

吴昌硕,他是晚清时期的,是一位中国画坛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师。在传统文化融合、会通的大背景下,吴昌硕也受到影响,他的最大特点和优点也就是通融和超越。

吴昌硕简介:原名俊,字昌硕,浙江湖州人。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齐白石简介: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吴昌硕书法艺术特色: 古朴苍茫之美。 吴昌硕书法根抵在于秦汉,追求古朴美——金石篆籀之气。先秦石鼓文与汉碑正是吴书的人处与基础。

回民国时期著名的画家有吴昌硕(虽多生活于晚清,还是想把他纳入进来介绍)、周湘、黄宾虹、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齐白石等。简介如下: 吴昌硕(1844-1927) 原名俊、俊卿,字昌硕,又字仓石,别号缶卢、苦铁、大龙等,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吴昌硕书法作品如下:人物简介: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

他的诗词作品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被广泛传颂。吴昌硕的诗词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价值,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昌硕、潘天寿等近现代名家画竹

吴昌硕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作集有《缶庐集》。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吴昌硕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正如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所说:"与同时代艺术大家比,吴昌硕是承前启后、比较全面的一位巨匠。"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1927年11月29日,吴昌硕逝于上海寓所。

竹,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特别的意义。

古代文士咏物叹物必寄之以性灵,托之以高志,发之以情采。自然之物终有凋零,而吟咏之物历久而弥新。千百年来,竹都以君子的形象存寓在人们的心中,人们对竹的赞颂,从未止息。

至近世,蒲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陈汉弟、周承德、余绍宋、沈尹默、高时敷、陆维钊、郦承铨、卢坤峰等书画名家深研墨竹之精神。

此外,还有活跃在各领域的爱竹者们,偶作墨竹,亦有独到之处。

传承是艺术得以延续的根本,但是它更感人的一面乃是其绝世而独立的精神,是其郁郁勃发、生生不息的生命状态。

蒲华 · 扇页

纵18.5厘米 横51.5厘米

▲ 款识:不可一日无此君。仿梅道人,蒲华。

吴昌硕 · 水墨凤竹图轴

纵135厘米 横66厘米

▲ 款识:山头雪霁云巑岏,剑门插天斜阳残。碧烟随风吹欲堕,却是抱岩秋竹竿。苦铁。

齐白石 · 墨竹图轴

纵140厘米 横58厘米

▲ 款识:齐璜。

余绍宋 · 拟元人墨竹图轴

纵121厘米 横45.5厘米

▲ 款识:拟元人疏动之致。戊子秋夜余绍宋写。

潘天寿 · 墨竹钟毓龙书法合扇

纵18.5厘米 横46厘米

▲ 款识:只见其清方是竹品,石涛上人如是说法。慈护先生属正,戊子初夏寿草。

沈尹默 · 墨竹图

纵45.7厘米 横23.4厘米

▲ 款识:尹默为裴子老兄作。

郦承铨 · 墨竹图轴

纵77厘米 横38厘米

▲ 款识:东邻有竹一亩甚佳,去年为妄人锄伤,遂憔悴可怜。今岁幸加爱护,雨后又见新笋成竿,喜而作此。庚子五月望后二日。

标签: 吴昌硕 苦铁 苍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