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什么意思?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古代名臣谥号的一句谦虚豪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先的说辞。其字面意思为“弯腰深鞠,流尽最后一滴血,然后才算完美圆满”。
意思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全力(劳苦),到死为止。出自三国事情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原文: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死而后已的前一句是:鞠躬尽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汉语拼音: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 成语释义: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谨;尽瘁:竭尽劳苦;后:才会;已:停止。恭敬谨慎地,竭尽劳苦地贡献一切,到死才会停止。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自打有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豪言壮语以后,诸葛亮那忠心耿耿顶天立地的形象便更加丰满起来。大凡所有对忠诚、敬业的褒奖时,这句便是最高的评价。
前面一句是:鞠躬尽瘁。 鞠躬尽瘁的意思是:比喻不辞劳苦、奋斗终生、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形容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
出师表死而后已的上一句?
“死而后已”的上一句是:“鞠躬尽瘁”。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意思是: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最后一句,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论语·泰伯》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是什么意思
意思: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这句话出自《论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前一句:鞠躬尽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汉语成语。拼音: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意思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者:诸葛亮 出自三国诗人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
“死而后已”的上一句是:“不亦重乎”,诗句出自先秦佚名所著的《论语十则》“死而后已”全诗《论语十则》先秦 佚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什么什么死而后已诸葛亮
诸葛亮临死前说的话是:“费文伟可继之。”
1、出处
这句诸葛亮遗言出自《三国演义》 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众将正慌乱间,忽尚书李福又至,见孔明昏绝,口不能言,乃大哭曰:“我误国家之大事也!”须臾,孔明复醒,开目遍视,见李福立于榻前。孔明曰:“吾已知公复来之意。”福谢曰:“福奉天子命,问丞相百年之后,谁可任大事者。适因匆遽,失于谘请,故复来耳。”孔明曰:“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可继之。”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时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寿五十四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处:《出师表》
【作者】诸葛亮 【朝代】三国时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
自从臣下进驻汉中,不过一周年而已,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
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处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如今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
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最难于判断的,是战事。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
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载于三国时期吴人张俨的《默记》,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作品,当作于蜀汉建兴六年(228),比《前出师表》晚了一年。此时正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预期成果之时。为消除各方阻碍,在第二次北伐临行之际,诸葛亮向后主刘禅献上了这篇《出师表》。
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在向刘禅呈上《前出师表》以后,迅即率师进驻汉中。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出师北伐祁山。魏国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叛魏归汉。蜀军在占有陇右三郡后,以街亭、箕谷的失利而结束了第一次北伐。
同年冬十一月,魏国大举进军东吴,魏将曹休为吴将陆逊所败,张郃东下,关中极为虚弱。诸葛亮认为进攻时机已到,准备全师出兵伐魏。但是,蜀中不少大臣,安于逸乐,对进军一事心怀疑虑,并且产生了不少非议。为此,诸葛亮再次上表,苦心孤诣,申明讨伐的决心;义正辞严,批驳非议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