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诵读100(二)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小二宝嘴里嘟嘟囔囔,这孩子是个话唠儿,只要一到家里,嘴里就没有停过,不是唱歌,就是“噗嗤噗嗤”地瞎念叨,像念经一样吵得我耳根子不得安宁,自从读《论语》以来,他好像多了一项本事:会背诵前两篇《学而第一》和《为政第二》了!“妈妈,你背背,你背背!
七年级上册国学诵读论语31则《子罕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通过论语的诵读表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思想,领悟到正确的道德准则和人生态度,从而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译文】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节奏划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大白话版《论语》逐篇讲解,怎样掌握道理?
《论语》里会教我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会教我们为人处世之道。不懂如何为人处世,就从中学习一下古人智慧。
大声的读,全文通读,先读顺溜了再说,还要大声朗读的那种,不要默读,因为默读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用心读了,只有大声读出来,你的大脑也会跟着你一起记忆。
出自《论语·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道理深奥的古代经典,他博大精深的内涵,是我们普通人很难理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的方法不知道是否被采纳:我的意思老师带着孩子们室外草地上,小河边,柳树下…诵读,变着花样读。 可以激励孩子们的兴趣。
论语全文 要朗读停顿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诵读(503班表演) 齐:论语 领:子曰(手拿戒尺,摇头晃脑) 女:学而时习之,不亦(yì)悦乎?(站立手持书卷,晃头) 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跪坐,持卷,晃头) 齐: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zǐ 子 lù 路 、 zēng 曾 xī 皙 、 rǎn 冉 yǒu 有 、 gōng 公 xī 西 huá 华 shì 侍 zuò 坐 [ xiān 先 qín 秦 ] lún 论 yǔ 语...。
节奏划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谢谢您的邀请。 在这里我可能会偷换一个概念,与其说《论语》的好处,不如说是孔子思想的好处。
论语学习七步法
大声的读,全文通读,先读顺溜了再说,还要大声朗读的那种,不要默读,因为默读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用心读了,只有大声读出来,你的大脑也会跟着你一起记忆。
《论语》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称子,闵子、冉子单称子仅一见。学:诵,习义。凡诵读练习皆是学。旧说:“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谓之学。然社会文化日兴,文字使用日盛,后觉习效先觉,不能不诵读先觉之著述,测二义仍相通。时习:此有三说。一指年岁言。
诵读《论语》让我们深刻体会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成的。如:现在老师常说学生,学了要常复习,在论语里就可找到源头,即:学而时习之。
问题研究《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大部分内容都不易读懂或只能读到似懂非懂,但人们一直坚持这样做下来,而且要求极严,须能通背全书.这大概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这本书里的话,“反刍”的机会很多,但如不先背下来,就无法进行“反刍”。
大声的读,全文通读,先读顺溜了再说,还要大声朗读的那种,不要默读,因为默读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用心读了,只有大声读出来,你的大脑也会跟着你一起记忆。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时习之。
论语朗读的注意事项?
朗诵注意断句,还要注意不要读错字。 朗诵注意断句,还要注意不要读错字。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孩子多大可以开始读论语?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点感受,一起交流。
论语经典诵读演讲稿5篇 演讲稿是作为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语表达使用的文稿。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演讲稿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演讲稿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论语经典诵读演讲稿,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诵读演讲稿1 尊敬的家长、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吟诵了孔子的哪些名句?
1、大声的读,全文通读,先读顺溜了再说,还要大声朗读的那种,不要默读,因为默读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用心读了,只有大声读出来,你的大脑也会跟着你一起记忆。
2、强记,要读熟。熟子之后,再试着合目背几遍,这个时候,就不用再看他了。过一段时间,再头背一遍。过个两天再背一遍。再过个七八天,再背一遍,基本上就很熟练了,可以记很长时间。背诵必须多背,这是最好的办法。
3、如果自己能够快速记忆的段落就别看了,多看那些自己不熟的段落,一遍不行读十遍,背十遍,十遍不行就二十遍了,一定要相信自己能行。
1、大声的读,全文通读,先读顺溜了再说,还要大声朗读的那种,不要默读,因为默读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用心读了,只有大声读出来,你的大脑也会跟着你一起记忆。
2、强记,要读熟。熟子之后,再试着合目背几遍,这个时候,就不用再看他了。过一段时间,再头背一遍。过个两天再背一遍。再过个七八天,再背一遍,基本上就很熟练了,可以记很长时间。背诵必须多背,这是最好的办法。
3、如果自己能够快速记忆的段落就别看了,多看那些自己不熟的段落,一遍不行读十遍,背十遍,十遍不行就二十遍了,一定要相信自己能行。
在奥运会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美丽的奥林匹克》上篇中,三千孔门弟子褒襟广袖,峨冠博带,手持竹简,且舞且吟,在“孔子周逰列国图”的背景下,沉稳庄重,神采飞扬地诵读了《论语》中的六句格言,向世界传达了中华文化的深邃思想。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语出《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这是子夏借用孔子的话,为那个认为自己没有好兄弟的司马牛解忧愁。言辞恳切,情意浓浓,却道出了一番人世间的大道理:一个君子,只要对事能敬,没有过失;对人能恭,依礼而行,那就四海之内、普天之下都是你的兄弟,何必害怕没有好兄弟呢?孔子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又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帮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我国民间流传的“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对孔子的这个思想作了通俗的表达。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公平、正义成为全人类普遍认同的理念。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形成今天这样的规模,得到全世界人民和各国政治家的高度关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所秉持的“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为维护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公平与正义而行,就会有不可战胜的力量,就可以走遍天下,切实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北京奥运会关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深切地表达了中国人民与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团结互助、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真诚愿望。
“朝闻道,夕死可以!”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是中华文化的最高范畴,或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或指事物的法则、规律,或指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是学问的真谛,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真理。先秦诸子对于“道”虽有各自不同的阐述,但都把“道”作为自己学术的最高概念。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假如我早晨得知了真理,即便晚上就死去,也是值得的。这是极而言之,表达了孔子执着而迫切地追求真理的心情。 孔子还为自己和学生规定了一个生活的方向,就是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追求真善美,这是中华民族的坚定信仰,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向往。由于种种原因,各民族在文化和信仰上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只要在追求真善美这个最高理想上是一致的,就有可能在加强交流与沟通中,加深理解,互相学习,积累共识,缩小分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现代交通、通讯技术所提供的条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加深。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体育竞赛的盛会,更是文化交流的平台。北京奥运会把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从而为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作出了贡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是孔子教导学生子路的一段话。他说,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智慧。在这里,孔子强调的是人们对待知识要有诚实和谦虚的态度。人类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代又一代地不断积累的过程。就个人而言,任何人的知识都有局限,有所知,也有所不知。一个人,如果不承认自己有不知道的事物或知识,或者不懂偏要装懂,就是自己阻塞了自己获取知识的道路。只有实实在在地承认自己有不懂的东西,才会有求知的欲望和动力,才有可能把不知转化为知,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是知也”的道理。一个人是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尤其是在这个新事物、新知识大量涌现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创造自己美满幸福的新生活,更要有毛泽东曾经说过的“本领恐慌”之感,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北京奥运会为我们提供了向各国人民学习的极好机会,我们只有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抱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态度,才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仅要有诚实和谦虚的态度,而且要有好的学习方法,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孔子告诫他的学生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陷入迷惘而无所得,甚至于不辨是非真假而上当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丧失信心,甚至陷入疑惑,走入邪门歪道,那是很危险的。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在学习和整理诗、书、礼、乐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思考,从中引申发挥出新的见解、新的思想,这就叫“温故而知新。”再把这些知识和自己的理解、体会传授给学生,这就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孔子一生的事业,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主要原因是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认为,10户人家之中,必有像他那样忠信的人,而未必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好学”,这正是孔子有别于他人、又长于他人的地方。孔子“学无常师”,不仅善于向书本、向前人学习,而且重视向他人、向实际生活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他虚心向他人学习的真实写照。人要知道自己的模样,就得照镜子。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得以他人为镜子,经常照一照自己。他人的长处,要“择其善者而从之”;他人的短处,要“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要检点自己,不犯类似的错误。孔子还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了“贤者”,要想着向他看齐。见了“不贤”的人,要自我反省,看自己身上有没有同样的问题。孔子关于如何以他人为师的这些经验之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人生启示。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语出《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是孔子提出的君子之道,是成为君子的三个必要条件。“知”就是知识和智慧。人能勤学敏思,有了知识和智慧,才会明道达义,故而不为各种是非和利益所迷惑。“仁”就是对于他人的爱心。人能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才会品行高尚,胸怀坦荡,内省不疚,故而无所忧虑。“勇”就是敢于担当,敢于牺牲。人能见义勇为,才会助人为乐,乐善好施,志道直前,故而无所畏惧。在这三条中,“仁”是道德核心,思想境界;“知”是学问和智慧,“勇”是胆量和行为。“仁”是体,“知”和“勇”是用。关于“知”和“仁”的关系,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这就是说,一个治理天下的人,如果只是学问和智慧达到了条件,而不能坚守仁德,即使得到天下,最终也必然会失去。关于“勇”和“仁”的关系,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这就是说,仁者一定勇敢,但仁者之勇是大智大勇,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而缺乏仁的精神的“勇”,是匹夫之勇,会干出许多伤害仁德的事,是不可取的。孔子认为,“仁”的根本是孝,他提出了一个从“亲亲”开始,对父母讲孝敬,对兄弟讲友悌,对朋友讲忠信,扩而充之,“泛爱”天下之众的“仁爱覌”。这是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表达,是人性的体现,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怎样实行这个仁爱覌呢?孔子提出了两条:一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所强调的是宽以待人的精神,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起码的要求。一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所强调的是真诚待人的精神,自己想立得住,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立得住,有所作为;自己想事事通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事事通达,这是一个更高的标准。这两条就是孔子学说中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被挂在了联合国大厅里,成为人们公认的普世伦理。
2005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主办了“孔子文化节”,在全球联合举行了祭孔大典。这说明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以上六句千古流传的孔子格言,是进行中外文化交流,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极好教材。我想,这就是奥运会开幕式的设计者、编导者们,以壮观的场面推出孔门弟子吟诵《论语》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