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忆梅》原文及翻译赏析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这首《忆梅》,「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遥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 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 香杳难随驿使来。
原文 《忆梅》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译文 久久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地向往着春天的景物。寒梅最让人遗恨的是早占春意却又早早凋谢,常常被当作去年开的花。
《梅花·忆梅》咏梅花诗鉴赏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大中九年(855)写下的,此时他在梓州幕府。时值仲春,万紫千红,寒梅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陆游《卜算子·咏梅》),因此题为忆梅。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唐代·李商隐《忆梅》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咏物 , 梅花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地向往著春天的景物。 寒梅最能惹起人们怨恨,因为老是被当作去年开的花。
忆梅这首诗的后一句是什么意思?
忆梅唐.李商隐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作品鉴赏】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地向往着物华。
这首诗表面上写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又对梅花凋香表示惋惜遗憾,实际上是以梅花自喻,寄托对自己命运的哀怨和不幸。
忆梅古诗带拼音版原文如下:《忆梅》dìng dìng zhù tiān yá,yī yī xiàng wù huá。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hán méi zuì kān hèn,cháng zuò qù nián huā。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忆梅》是唐朝诗人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为咏梅而寓意之诗。
拼音是:【yì méi 】1.忆梅唐代:李商隐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译文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地向往着春天的景物。
李商隐首经典诗多少首?
夜雨寄北 唐 ·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意思是: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地向往着春天的景物。寒梅最能惹起人们怨恨,因为老是被当作去年开的花。原文: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
【原文】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注释】 定定:唐时俗语,类今之“牢牢”。
《忆梅》(李商隐)诗句译文赏析
意思是: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地向往着春天的景物。寒梅最能惹起人们怨恨,因为老是被当作去年开的花。
原文: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出处:唐·李商隐《忆梅》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是李商隐任职于梓州柳仲郢幕府后期之作。此诗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在作诗之时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二、赏析
这首《忆梅》,意极曲折,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一来,便显得此诗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三、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朝河南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唐朝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忆梅 李商隐 系列:关于描写花的古诗词 忆梅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注释 1定定:唐时俗语,类今之「牢牢」。天涯:此指梓州。 2寒梅:早梅,多于严冬开放。作者作此诗时已值春季,故云「忆梅」。恨:怅恨,遗憾。 赏析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为咏梅而寓意之诗。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像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屈复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像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但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对于李商隐来说,却有更内在的原因。「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绪颇为颓唐了。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长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诗写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这首《忆梅》,「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