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说人性本恶有他的原话吗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人之初,性本恶”是战国时期荀子的观点,出自于《荀子·性恶》。《荀子·性恶》中的原句: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首先,要明确一点,荀子在“性恶论”中说人人都可以为“圣人”,这里是以“大禹”作为圣人之代表。
人的本性从一生下来就有贪图私利之心,因循着这种本性,人与人之间就要发生争夺,也就不再讲求谦让了。
荀子认为,人生来的本性是恶,人的本性都是好利求欲的,人人都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人性本恶荀子原话意思?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荀子认为,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利己的,不论君子还是小人,都好荣恶辱,好利恶害。
原文出自《荀子第二十三·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性本恶"是荀子说的。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孟子和荀子都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并将这个学说发展成了仁政和王道理想。
释义: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
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人性恶。荀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非“善”,这与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论形成鲜明的对比。
荀子在其著作《性恶篇》中提出了著名的“人性本恶”理论,他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2. 这句话的含义是,人的本性倾向于邪恶,而人们表现出的善良行为实际上是伪装出来的。
“人之初,性本恶”是战国时期荀子的观点,出自于《荀子·性恶》。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天性倾向于好利、疾恶、追求感官享乐,若任其自然,会导致争夺、残暴和不守礼义。他强调,人的行为必须经过师法和礼义的规范,才能达到秩序和治理。反之,若缺乏这些引导,人性将走向混乱。
“人之初,性本恶 出自:荀子《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生而具有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等特性,只有经过教化,才能去恶从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就连圣人也不例外。而圣人最终成为圣人受到他人的尊敬,是因为他们做出很多努力去改造自己的本性,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放纵自己的本性,服从自己的情欲,胡作非为,因此受人轻视。荀子认为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失去恶性,得到善性。
人之初性本恶是谁提出的?
“人之初,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荀子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扩展资料社会影响:
1、性恶论在名声上自然没有性善论那么入耳。性恶之恶就其本义而言,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本来具有的生存本能。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荀子的做法只是没有回避它而已。
2、从这一点来看,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较之孟子的多方论辩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论作为开端的,但是却以诋距杨墨作为结束。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性恶论并非一定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性本恶
人之初性本恶是荀子说的。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扩展资料: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
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