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最后结局?
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拉吉达。“我”的第一任丈夫,冻死于寻鹿途中。
《额尔古讷河右岸》是中国当代作家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
《额尔古纳河右岸》《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历史的天空》《将军吟》《英雄时代》是柳建伟继《北方城郭》、《突出重围》之后,耗时三年写出的力作 《暗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秦腔》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额尔古纳河右岸》讲述一个边境民族的百年兴衰。
5章节,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茅盾文学奖第七届获奖作品。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精美的语言、曲折的故事让我爱不释手。
额尔古纳河右岸多少字?
额尔古纳河右岸 / 字数 205000字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英雄时代》宗璞:《东藏记》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获奖名单:1.麦加《暗算》2.贾平凹《秦腔》3.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4.周大新《湖光山色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为以下五部: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毕飞宇《推拿》莫言《蛙》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
1985年出演《女绑架者》,正式进入演艺圈。1986年出演《风流警察亡命匪》。随后出演《二嫫》《烟雨长河》《养老计划》。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描写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以下是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赏析: - 语言简洁。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希楞柱是鄂温克人的住所。
额尔古纳河右岸总结?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中国与俄罗斯的边界河流,地理位置重要。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经典描写: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获奖名单:熊召政:《张居正》张洁:《无字》徐贵祥:《历史的天空》柳建伟:《英雄时代》宗璞:《东藏记》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获奖名单:1.麦加《暗算》2.贾平凹《秦腔》3.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4.周大新《湖光山色》
额尔古纳河右岸适合5年级看吗?
15岁以上。《额尔古纳河右岸》作者迟子建,曾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是一本讲述家乡鄂温克人的故事书籍,讲的内容有些深奥,比较适合15岁以上年龄段阅读 15岁以上。
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秋雨散文》汪曾祺《蒲桥集》张中行《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巴金《随想录》史铁生《我与地坛》迟子建《额尔古。
右岸额尔古纳河是一本小说,讲述了一个鄂温克族青年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森林中成长的故事。
小达西——哈谢儿子,在东大营成为侦察兵,1972年自杀 哈谢的爸爸达西在与野狼搏斗的时候,失去了一条腿。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我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着大地的呼吸和河流的流淌。 额尔古纳河右岸,那片静谧的土地,让我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茅盾文学奖作品目录
茅盾文学奖作品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的《东方》;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李准的《黄河东流去》等。
1、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77—1981)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百花文艺出版社
魏巍,《东方》,人民文学出版社
莫应丰,《将军吟》,人民文学出版社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2、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2—1984)
李准,《黄河东流去》,北京出版社
张洁,《沉重的翅膀》,人民文学出版社
3、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5—1988)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凌力,《少年天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浙江文艺出版社
4、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9—1994)
王火,《战争和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
刘斯奋,《白门柳》,中国青年出版社
5、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5—1998)
阿来,《尘埃落定》
王安忆,《长恨歌》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6、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9—2002)
熊召政,《张居正》,长江文艺出版社
张洁,《无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人民文学出版社
7、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3—2006)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收获》杂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周大新,《湖光山色》,《中国作家》杂志、作家出版社
麦家,《暗算》,《钟山》杂志、世界知识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8、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7—2010)
张炜,《你在高原》
刘醒龙,《天行者》
毕飞宇,《推拿》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