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老舍(20个字左右))

雨后云初霁 古文典籍 19

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老舍(20个字左右)

简单介绍如下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899年生于北京。他的父亲是一名满族护军,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阵亡。老舍的母亲靠洗衣维持家庭。他从小进入私塾学习,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不久因经济原因退学,后考入北京师范学校。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老舍的资料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他上学后自更名为舒舍予,寓意“舍弃自我”或“忘我”。2. 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春樱档,被誉为语言大师和人民艺术家,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

老舍有哪些作品?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不同之处表现在: 斯妤的《除夕》主要写了腊月二十九,闽南老家做年夜饭、吃团年饭的情景和那天作者一家的活动,是写的“自己”一个家庭都如此热闹。

老舍的生平简介: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1918年毕业,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

老舍是名副其实的“爱猫党”。他一生养过很多猫,对猫的喜爱之情常常溢于言表。

关于老舍的资料简介 有关老舍资料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资料 老舍,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和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生平简介 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寒的满族家庭,自幼对底层社会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后来进入北京师范学校学习并赴英国留学。

老舍的故事:老舍上小学那年,已经出嫁多年的姐姐,给小弟弟做了一双新袜子。她兴高采烈地给老舍穿上了,看着弟弟一蹦三跳地去上学了。

老舍的背景资料如下: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

老舍的生平简介

老舍的生平简介: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

1918年毕业,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两年之后,晋升为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但是由于很难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旧势力共事,很快便主动辞去了这份待遇优厚的职务,重新回到学校教书。

1922年,受礼加入基督教,后在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并在北京教育会、北京地方服务团工作。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讲师。

1929年夏,离英回国,在新加坡直流半年,任中学教员。

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教授,边写作边教学。

1938年,老舍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对内主持日常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并全面负责总会的领导工作。

1953年,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

1957年,《茶馆》发表于《收获》第一期。

1966年,文革中不忍屈辱,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扩展资料:

老舍的故居,就在灯市口西街的丰富胡同。王府井向北,再往西一拐就是灯市口西街,以前叫廼兹府大街。

丰富胡同就在灯市口西街路北,胡同很窄,把口的一座小院,便是老舍的家。1949年底老舍从美国归来后,买下了这座院子,在此居住了17年。他一生颠沛流离,晚年归乡,这里是他除出生地外,住得最久的一处。

小院的门并不是开在中轴线上,而是开在正房方向的东南角。据说,风水学要求按照八卦“巽”的方向开门,取“坎宅巽门”之意,“巽”就是东南方向。院子总共300余平方米,院内两棵柿子树是老舍当年亲手种下的,因此被他称作“丹柿小院”。

北面三间为正房,两边各有一间耳房。东面的耳房就是老舍的书房,书房内的光线很暗,书桌对着门,背后是嵌在墙里的大书架。

书桌是硬木的,桌面嵌着青色大理石,上面放着文房用品,其中有齐白石为他刻的印章,冯玉祥将军送他的圆形玉石印泥盒,有他收藏的清朝文人李渔的砚台,上面刻有“笠翁李渔书画砚”字样。

还有一个黄铜做的烛台,似乎是美国带回来的,烛台上面有一个打棒球的小人雕像。桌面上当然少不了月份牌,日期还停留在“1966年8月24日,星期三,阴历八月初九”。

40多年前的这个日子,老舍离开了自己的家,再也没有回来。

从积水潭向北,穿过今天的二环路,在积水潭桥的西北角就是原来的太平湖,那是老舍的目的地。这个小湖早被填平,成为地铁公司的“太平湖车辆段”,透过围墙可以看到里面的蓝色地铁机车。

这里比起积水潭来野趣更浓,当时水面有迎风摇曳的荷花,水边芦苇繁茂,时有野鸭、水鸟从苇丛中飞起。从丰富胡同的丹柿小院出发,走到太平湖约8公里多。

老舍腿脚不好,一路上走走停停,要花上大半天。在湖边的长椅上,他呆呆坐着,直到天黑后,才站起身走进了平静的湖水。没有人看到他是怎样被淹没的。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艺术家”老舍

标签: 老舍 舒庆春 艺术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