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好去(乘风好去的下一句是什么)

老公我爱你 古诗鉴赏 30

乘风好去的下一句是什么

“乘风好去”的下一句是:“长空万里”,诗句出自宋代辛弃疾所著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乘风好去”全诗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宋代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 直下看山河的意思: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出自宋代辛弃疾的《太常引》,意为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大好山河,表现了诗人立鸿鹄志的坚定信念。全文: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代: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作者:辛弃疾,朝代:宋朝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出自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的《太常引》是一首富有想象力的中秋词。其中,“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是这首词中的一句,描绘了词人放飞想象的情景。

“乘风好去”出自宋代 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原文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宋代·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乘风好去歌词?

剑破人间不平事,剑吼,剑吼一声度寒山,鹰扬在九天。 喝罢天地暗,狠将鬼神惊。 纵血染遍千山道,大风好上路。 乘风好试马,乘风好破冰。

“乘风好去”和“乘风归去”是两个不同的词语,它们的含义和用法有所不同。“乘风好去”的意思是借助风的力量前进,表示迅速或顺利地到达某个地方。这个词语通常用于形容船只或飞机在风力的帮助下航行得更快或更远。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吾何须买骏马。得意处,便是山河。赌胜负,皆为游戏。醉且踏歌,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矣,何寿之有!赏心乐事,共君欢。快乐今宵,莫惜金缸。酒尽倘千觞,愿君扶我起立斜阳。酒酣耳热,气吞山河,且借明月送我情。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作词:钱雁秋 作曲:程大兆 演唱:汪正正 关河百丈寒 蹄踏积雪残 烈马西风见雄鹰 铁刃冷如冰 剑透妖人腹 剑斩海底龙 剑破人间不平事 剑吼一声渡寒山 鹰扬在九天 喝罢天地暗 恨将鬼神惊 纵雪染遍千山道 大风好上路 乘风好试马 乘风好破冰 乘风好去长空里 乘风撕破旧云裳 直下看河山 。

乘风好去的解释乘风好去的解释是什么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解释: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诗词名称:《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本名:辛弃疾。别称:辛忠敏。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宋词三百首 , 中秋节 , 神话 , 咏物 , 月亮抒怀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胡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乘着风直上长空,俯瞰大好河山。“乘风好去”表达了一种豪迈、自由的情感,意味着勇往直前、迎接挑战,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长空直下”则形象地描绘了奋勇向前、冲向高空的场景;“看山河”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展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乘风好去长空直下看山河是出自宋·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里面的诗句,乘风好去意为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勇往直前。长空直下的意思是在万里长空直奔而下,看山河的意思是观赏壮丽的山河。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这句话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他要乘风飞行,飞向广阔的天空,俯瞰祖国的大好山河,以此来展示他的抱负和决心。

鹰翱翔于九天之上,一饮而尽,天地为之暗淡。恨意如潮,足以惊动鬼神,纵使血染遍千山万壑,大风起兮,正是扬鞭策马,踏上征途的时刻。乘风而行,是试马的勇气,是破冰的决心,是向着长空挑战的豪情。剑的锋芒,风的激荡,一同撕破了旧云的束缚,直视那壮丽的河山,无畏无惧,乘风而去,一路向前。

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大好山河。根据查询个人图书馆得知,乘风好去长空直下看山河出自宋代辛弃疾的《太常引》,意为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大好山河,表现了诗人立鸿鹄志的坚定信念。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是辛弃疾写的。乘风好去,长空万里出自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全是原文是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乘风好去长空直下看山河出自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其中好去长空是指乘风飞上万里长空,直下看是指俯视,所以乘风好去长空直下看山河意思是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乘风好去,长空直下看山河。”是辛弃疾的词句,出自作品《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这句词意味着诗人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景色。表达了诗人豪情壮志的情感,展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李白《侠客行》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侠客行》全文翻译】:

燕赵的侠士,头上系着侠士的武缨,腰佩吴越闪亮的弯刀。

骑着银鞍白马,在大街上驰骋就像天上的流星一样。

他们的武艺盖世,十步可斩杀一人,千里之行,无人可挡。

他们为人仗义行侠,事成之后,连个姓名也不肯留下。

想当年,侯嬴、朱亥与信陵君结交,与之脱剑横膝,交相欢饮。

三杯热酒下肚,便慷慨许诺,愿为知己两肋插刀,一诺重于泰山。

眼花耳热之后,胸中之意气,感动苍天,可贯长虹。

朱亥为信陵君救赵,挥起了金椎,使赵都邯郸上下,都为之震惊。

二位壮士的豪举,千秋之后仍然在大梁城传为美谈。

他们纵然死去而侠骨犹香,不愧为是盖世之英豪。

要做人就要像他们这样的侠士一样,传名百代,为人称颂。

谁愿像扬雄那样的儒生,白首著书,老死窗下呢?

【李白《侠客行》赏析】:

李白这一首《侠客行》古风,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

前四句从侠客的装束、兵刃、坐骑描写侠客的外貌。

第二个四句写侠客高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行藏。

在渲染侠客精神后,“闲过”两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将侠客与战国时期信陵君这样的“明主”联系起来。李白正是想结识像信陵君这样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的政治抱负。接着十句写信陵君救赵用两位侠客的故事。写信陵君款待侯嬴和朱亥,两位侠客为信陵君的大义和感情所感动,意气慷慨激昂如白虹贯日,许下比五岳还重的诺言。赞扬朱亥挥锤击杀晋鄙而震惊赵国,虽然侯嬴和朱亥都死去,但在魏都留下盛大声名,侠骨传香,不愧为当世英雄。诗人不仅在热烈地颂唱侯嬴和朱亥“二壮士”,同时也对校书天禄阁草《太玄经》的扬雄辈,无情地加以蔑视:“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末二句以扬雄反衬侠客精神的崇高和伟大。

有人认为这首《侠客行》仅仅是写朱亥、侯嬴,是不对的。前八句写的侠客的形象就与朱、侯两人不符。朱并不会剑术,而是力气大、勇敢。侯主要是智谋取胜。一句“闲过信陵饮”不过是将侠客与信陵君这样的“明君”联系起来罢了,因朱、侯都不是以这种方式结识信陵君的。李白正是想结识像信陵君这样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的政治抱负。

前人有曰:借他人故事,浇自己块垒。李白这首诗亦当如是!

我们知道,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这是与唐代西域交通发达,全国经济日益繁荣,城市商业兴旺的盛唐时代有关,所以,下仅是燕赵传统的多任侠而已。特别是关陇一带的风习“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论稿》)更促成了少年喜剑术、尚任侠的风气。李白少年时代,颇受关陇文化风习的影响,因此,他自幼勤苦读书“观百家”外,“十五好剑术”(《与韩州书》)“高冠佩雄剑”(《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甚至,他一生都不离剑的:“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赠张相镐》其二)“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赠崔侍御》)堪称是“文武不殊途”,兼备于李白一身了。那么,诗人李白何以如此爱剑呢?这和他轻财重义,尚任侠分不开。他说;“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正是当时任侠流行的社会意识,为了事业心和抱负的驱使,尚任侠的少年都企求干一番豪纵、快意的事,得到社会上的普遍赞誉。李白这首《侠客行》就是以这任侠意识为旨的。

《侠客行》是诗人李白以夸张的笔墨,从游侠的服饰开始:“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仅二十个字,仿佛全是写物而不写人。但当时游侠儿的气势、风貌,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目前了。因为诗人并不是为物而夸张的写物,而是处处着眼于人的精神气势而写物。“缦胡”的“缨’,“霜雪明”的”吴钩”,“飒沓如流星”的“白马”这些当时流行的任侠服饰,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纵、慷慨之气,把物都写活了。

诗人进而写游侠的行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也仅是二十字,就高度概括了排忧解难、不图名利、尚义气、重承诺等等的高尚人格。诗人是以“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思想,加以歌赞的。事实上,诗人之所以少好任侠,乃是以此为理想人格而向往的,故能把一般的任侠社会意识,写得如此深刻而生动。

最后,诗人以战国时“窃符救赵夺晋鄙军”中的侯赢、朱亥”二壮士”例,阐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之旨。“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这“三杯吐然诺,五岳为之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重然诺,尚意气的任侠,真是“慷慨成素霓,啸咤起清风。”(张华《壮士篇》)的。震撼了大梁城:“千秋二壮士”,是当之而不愧。“不惭世上英”!诗人对“二壮士”叹服不已,情见于词了。

然而,诗人不仅在热烈的颂唱“二壮士”,同时也对校书天禄阁草《太玄经》的扬雄辈,无情地加以蔑视:“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是为壮夫所不为!

李白《侠客行》一诗虽在礼赞侠客精神,但由于诗人就是尚任侠的,所以此诗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诗人的豪情壮志在诗中表现无遗。

【作品原文】:

《侠客行》

李白 〔唐代〕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词句注释】:

侠客行:乐府旧题。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赵客:燕赵之地的侠客。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好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缦胡缨:即少数民族做工粗糙的没有花纹的带子。缦,没有花纹。缨,系冠帽的带子。

吴钩:宝刀名。霜雪明:谓宝刀的锋刃像霜雪一样明亮。

飒沓(sà tà):群飞的样子,形容马跑得快。

“十步”两句:言侠客剑术高强,而且勇敢。《庄子·说剑》:“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信陵: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为人礼贤下士,门下食客三千余人。

“将炙”两句:朱亥、侯嬴都是战国侠士。朱本是一屠夫,侯原是魏都大梁东门的门官,两人受到信陵君的礼遇,成为信陵君门客。炙,烤肉。啖,吃。啖朱亥,让朱亥吃。

“三杯”两句:说几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

素霓:白虹。古人认为,凡要出现不寻常的大事,就会有不寻常的天象出现,如“白虹贯日”。这句意思是,侠客重然诺、轻死生的精神感动了上天。也可理解为,侠客这一承诺,天下就要发生大事了。

“救赵”两句:用战国信陵君救赵的故事。秦军围攻赵都邯郸。赵国平原君向信陵君告急,信陵君用侯嬴之计,窃得魏王兵符,朱亥锤杀魏将晋鄙,自将魏军救赵,遂解邯郸之围。

烜赫:形容声名盛大。大梁城:魏国都城,今河南开封。

太玄经:西汉扬雄的一部哲学著作。扬雄曾在皇帝藏书的天禄阁任校刊工作。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游齐州时。《乐府诗集》卷六十七列于《杂曲歌辞》。郭茂倩于张华《游侠篇》前序云:“《汉书·游侠传》曰:‘战国时,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以取重诸侯,显名天下。故后世称游侠者,以四豪为首焉。汉兴,有鲁人朱家及剧孟、郭解之徒,驰骛於闾里,皆以侠闻。其后长安炽盛,街闾各有豪侠。时萭章在城西柳市,号曰城西萭章。酒市有赵君都、贾子光,皆长安名豪,报仇怨、养刺客者也。’《魏志》曰:‘杨阿若后名丰,字伯阳,少游侠,常以报仇解怨为事。故时人为之号曰:“东市相斫杨阿若,西市相斫杨阿若。”后世遂有《游侠曲》。’”魏陈琳、晋张华,又有《博陵王宫侠曲》。”萧士赟注云:“乐府侠游二十五曲中有《侠客行》。”太白《侠客行》乃拟晋张华《游侠篇》所作也,以表其对袂士嫉恶如仇、乐于助人、言必信行必果的向往之情。

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这与全国经济繁荣、城市商业兴旺、西域交通发达的盛唐时代有关,特别是关陇一带的风习“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论稿》)更促成了当时少年喜剑术、尚任侠的风气。李白少年时代,颇受关陇文化风习的影响,因此,他自幼除勤苦读书“观百家”外,“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高冠佩雄剑”(《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甚至,一生都不离剑,堪称是“文武不殊途”,兼备于李白一身。李白青年时代曾“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少任侠,手刃数人”(《魏颢《李翰林集序》),他的理想就是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然后功成身退。这首《侠客行》就是在以任侠意识为尚的社会背景之下创作的。

【表达主题】:

《侠客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先从侠客的装束、兵刃、坐骑刻画侠客的形象,再描写侠客高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行藏;接着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来进一步歌颂侠客,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最后表示,即使侠客的行动没有达到目的,但侠客的骨气依然流芳后世,并不逊色于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全诗抒发了作者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名家点评】: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复斋漫录》云:太白《侠客行》云:“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元微之《侠客行》云:“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不肯藏姓名。”二公寓意不同。

现代·李春祥《乐府诗鉴赏辞典》:诗文采用叙事体,但大开大合,收转自然,中间偶见议论之句,亦如画龙点睛,使人对全诗主旨更加了然。

标签: 侠客 长空万里 乘风好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