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过贾谊宅体裁?
长沙过贾谊宅是七言律诗体裁。 《长沙过贾谊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怀古诗。
《七绝·贾谊》是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最早发表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诗词集》,与《七律·咏贾谊》是姊妹篇。首句写贾谊杰出的才华“世无伦”,次句猛转写贾谊遭贬,三四句写对贾谊的死不以为然,表达对贾谊因自责和哀伤而死表示了无限的痛惜之情。
译文 贾谊年少有才,豪爽洒脱,乃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但最终壮志难酬真是让人觉得悲哀。 胸有锦绣文章,治国策略好像统军韬略。
去回答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朝代:唐 作者: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诗词 七律.咏贾谊
青年才俊的贾谊,怀抱壮志却命运多舛。他的诗篇《七律.咏贾谊》揭示了对这位汉代才子的深深敬仰与惋惜。贾谊,少年英俊,才情横溢,文章犹如百万兵马,胸中蕴藏着深远的战略智慧,在《过秦论》中展现的廊庙之才,令人心生敬佩。
(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本诗未标明年代,同《七绝·贾谊》为姊妹篇。系建国后所作。
然而,当文帝二年(前178)贾谊将进一步被提拔“任公卿之位”时,却激起朝中大臣一致的反弹。参与攻讦贾谊的,有平定诸吕、拥立文帝的元老级重臣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问题就严重了。文帝不得不作出让步,贾谊终竟被贬谪到长沙,远离了政治中心,这是命运对他的第一次沉重打击。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七律二首:送瘟神 七律:到韶山 七律:登庐山 七律:读报有感(之四)七律:答友人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七律:改鲁迅《亥年残秋偶作》七律:冬云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七律:咏贾谊 七律:洪都 七律。
不是。1.本句出自的咏史诗《七律·咏贾谊》,是歌咏贾谊的诗歌,诗的内容就是贾谊的故事,也就是说,贾谊的故事在这里是独立存在的。2.用典是一种写作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目的是为内容服务,没有独立性。
*** 《七律·咏贾谊》鉴赏
《咏贾谊》与《贾谊》系姊妹篇。从诗势上推想,当作于同一时段。上诗“品评”曾言,诗之主导倾向为一“惜”字。“惜”情绵绵,一诗不能尽意,故再咏一首。贾谊生平,可参酌上篇《贾谊》题解。【注释】[倜傥]卓越豪迈。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长沙过贾谊宅》唐代:刘长卿 原文: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白话文释义: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七律 咏贾谊》的颈联: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从结构上说,与首联的第二句相应,具体叙述贾谊“壮志未酬”的悲哀。从文字上说,雄英:出类拔萃的人,这里指贾谊。圣主:借用古代称颂帝王的惯用语,这里指汉文帝。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谊,暗寓自身迁谪。
全诗56字,建国后读史之作。首联是说贾谊少年才气,豪爽洒脱,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只可惜才能还没得以施展即被排挤出政治舞台。颔联上承首联首句,称贾谊文采飞扬,有政治远见。
毛主席诗词有哪些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1949年4月29日)(图)·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0月)(图)·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1月)·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图)·七绝·咏贾谊(1954年)·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图)·七律·和周世钊同志(1955年10月)(图)·五律·看山(。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更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七律·咏贾谊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七律·咏贾谊》是为了咏赞古代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而创作的一首诗歌。全诗56字,系建国后读史之作。首联是说贾谊少年才气,豪爽洒脱,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只可惜才能还没得以施展即被排挤出政治舞台。颔联上承首联首句,称贾谊文采飞扬,有政治远见。
(少年倜傥(titang替淌)廊庙才)本句是说,贾谊年少有才,豪爽洒脱,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据《汉书·贾已传》载,贾谊十八岁时,以能诵读诗书,善文章,为郡人所称;二十多岁任博士,一年之内超迁为太中大夫。廊庙,指才能和才气,可任朝廷要职的人。
下两句是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出自唐代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
七律·咏贾谊赏析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全诗56字,毛泽东建国后读史之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首联是总冒,概括了贾谊的一生。特别强调其年少多才、壮志未酬这两点。按,贾谊是西汉大政论家和大文学家,所著《过秦论》三篇,详尽分析秦王朝统一中国及其二世而亡的原因,为汉文帝提供政治改革的借鉴,其文气盛言宜,文采斐然,开千古史论之先河。《论积贮疏》指陈朝廷积贮不充,是不安定因素,强调驱民归农的重要性。贾谊写出这些传世的大作时,多大年纪呢?不过二十三岁。那样年轻,就有治国的才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廊庙才”)。真是人才难得。据载,贾谊为博士,汉文帝或有咨询,诸老博士欲语不能,而年纪最轻的他却能专对,所以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然而,当文帝二年(前178)贾谊将进一步被提拔“任公卿之位”时,却激起朝中大臣一致的反弹。参与攻讦贾谊的,有平定诸吕、拥立文帝的元老级重臣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问题就严重了。文帝不得不作出让步,贾谊终竟被贬谪到长沙,远离了政治中心,这是命运对他的第一次沉重打击。文帝七年(前173)贾谊被召回长安,任命为文帝少子梁怀王太傅。不幸的是,在四年后(前169)的一天,梁怀王因朝见皇上,途中不幸坠马而死,这一场飞来的横祸,彻底终结了贾谊的政治生命,不到一年,他就在抑郁中悄无声息地死去。怎么不是“事堪哀”呢!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颔联上承“廊庙才”,展开铺叙。贾谊文章,在汉初为第一。除了前面提到的《过秦论》、《论积贮疏》外,在贾谊被召回长安的几年中,他又曾多次向王朝上疏,建言献策,写下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策》)。这篇长文一反“天下已安已治”之说,指出当时种种社会隐患,如不及时消除,则如“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随时可能转化为政治危机。毛泽东称其“胸罗文章”,并不指一般意义上的文才,而是说有经世致用之才。虽然并没有证据表明贾谊具有何等军事才能,但治国与用兵这两件事往往连类而及。“兵百万”一语的出处,来自西夏人语范仲淹:“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引《名臣传》)。当然,还有一种讲法,是说贾谊文章,当得起百万雄兵,相当于“一支笔当三千毛瑟枪”那个意思。“胆照华国树千台”,乍看不知所云。细读《陈政事疏》,方知所谓“树千台”,乃指疏中提出的“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意思是当时各大诸侯王势力膨胀已成隐患,分封更多的诸侯以削弱各大诸侯国的实权,才能巩固中央集权。汉制,封国设三台,“千台”乃极言分封诸侯国之多。毛泽东从巩固中央集权的角度出发,肯定贾谊“众建诸侯”的意见,是古人咏贾生的名篇中没有说过的话。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颈联上承“壮志未酬”,为贾生抱屈。上句说贾谊如此杰出,却并未赢得汉文帝的真赏。说句公道话,汉文帝对贾谊的破格任用,已算得上非常的恩典了,所以王安石有“谁道君王薄贾生”之慨。汉文帝有汉文帝的难处,一个皇帝要作出重大决定,势必听一听身边人和大臣的意见。《文选》李善注引应劭《风俗通》说,贾谊与邓通俱侍中同位,忠奸不能互容,邓通进谗,导致文帝对贾谊的疏远。所记虽不见于《史记》、《汉书》,当有一定根据。何况还有周勃、灌婴这样的耆旧重臣也站在对立面上,叫文帝怎么办才好呢。“受疑猜”,指当时反对派加给贾谊的两条罪名,一条是“专欲擅权”,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条是“纷乱诸事”,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尾联“千古同惜”指长时期以来,人们对贾谊命运的一致评价,表达了毛泽东对谗言佞臣的痛恨之情。在最后“空白汨罗步尘埃”一句中,毛泽东表达了他对贾谊之死的慨叹和惋惜,认为贾谊虽然在《吊屈原赋》中对屈原选择投江殉国的归宿表示不以为然,然而贾谊最终也没有超越屈原的愚忠,因梁怀王堕马之事而忧伤不止,终于忧郁过度而死,同于屈原的投江,还是步了屈原后尘。毛泽东在这里哀其超凡的才华徒然空耗殆尽。
参考资料:
1、 藏书网.七律·咏贾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