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书法值得学习吗?
苏轼(1o37一11o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书画皆精,才华横溢。他的书法有很高艺术水平,值得学习。
谢谢你的邀请! 我是杨炳升。 对于宋四家苏,黄,米,蔡的书法,就书法而言,应该说是各有千秋,各自都有着各自的风格。
苏东坡书法特色在于独具匠心的创作风格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具体分析如下:以行书见长 苏东坡擅长行书,其书法作品流畅自如,富有韵律感。他的行书笔法独具特色,笔画之间连贯有力,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笔墨韵味。这种风格使他的书法作品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最晚的墨迹是《江上帖》,是现存苏轼书法的最后一件作品,书于他临终前三个月,即建中靖国元年(1011年),时年66岁。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苏轼的书法作品如下:苏轼个人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望江南书法作品
苏轼望江南书法作品如下: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洵的儿子。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
苏东坡的书法水平的评价:用墨丰腴,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结字扁平,与殴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横轻竖重。
《答谢民师论文帖》是苏东坡的一幅重要书法真迹,展现了他精湛的行书技艺。此作品字体结构稳健,线条流畅,尽显东坡书法的风采。《祭黄几道文》也是苏东坡的代表性真迹之一。此作品以其深厚的笔力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苏东坡书法艺术的魅力。
惭愧,苏轼的书法我的水平还无法评价,但不妨碍我来分享一下我对苏轼书法的了解吧。
苏轼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名人志士都是推崇备至。
以下是苏轼最好的书法: 《罗池庙诗碑》、《表忠观碑》、《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是苏东坡著名的楷书四大名碑。
苏轼书法造诣极高,其书法风格独具特色,以苍劲有力而又不失秀丽飘逸见长。
苏东坡的真迹有《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诗帖》、《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渡海帖》等。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苏轼真迹现存多少?
苏轼真迹,见于文献记载者不及十帧,传世更少,今仅存《古木怪石图》等。
苏轼最好的书法作品是《黄州寒食诗帖》。苏东坡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学问,他一生的际遇,他留给后人的诗词文章以及书法作品,无一是中国文化史上上杰作,尤其是他的书法,更可谓是后无来者的存在。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风向—— 苏轼说“我书意造本无法”,其实苏轼很谦虚,他曾两度任职史馆,接触了大量的优秀法帖,眼界非常之高。
谢谢邀请!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
苏轼的书法最著名的是他的行书作品,其中尤以《寒食帖》、《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最为人称道。
苏轼的书法作品有哪些?
1、《江上帖》
《江上帖》又称《邂逅帖》,9行,58字,为苏轼行至金陵写给世交杜孟坚的书信,散淡,俊逸,刚正,高洁,乃东坡传世墨宝之绝响。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落笔如漫不经心,而整体布白自然错落,丰秀雅逸,端庄圆润,但不做作,笔法精严,但不拘束,作者的学问才气发于笔端,与书札的萧散风格相吻合。
2、《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3、《答谢民师论文帖》
《答谢民师论文帖》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书法作品。
书写于元符三年,今仅存原帖之后半卷,帖高27厘米,横96.5厘米,而在挖去轼字处另补上则字,又有陈继儒等人跋。现藏上海博物馆。有影印本行世。
《寒食帖》、《渡海帖》、《洞庭春色赋》。
一、《寒食帖》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二、《渡海帖》
元符三年(1100),苏轼被诏徙廉州(今广西合浦),路过澄迈(今海南澄迈)时未遇赵梦得,便留下此札。为其晚年书迹之代表,如同东坡自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全作信笔写来,浑然天成。此札用笔劲利,结体斜向右上,时人认为颇有李邕(北海)之风,如黄庭坚语:“沉著痛快,乃似李北海。”
三、《洞庭春色赋》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 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 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苏轼书法作品特点:
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当然,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有人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苏轼的书法,也有人对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不好。赵孟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
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如《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