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甘露寺原文
——宋代·黄庚《宿甘露寺》 宿甘露寺 山险疑无路,萦回一径通。 钟声寒瀑外,塔影夕阳中。 窗出茶烟白,炉分葑火红。 禅房遇耆旧,清话数霄同。黄庚,字星甫,号天台山人,天台(今属浙江)人。出生宋末,早年习举子业。
诗的第二句运用夸张和幻想的笔法,融入诗人的主观感受,描绘了北固山的高峻和甘露寺的清静。山顶云气环绕寺飞舞,仿佛从僧人所倚的枕中飘出,触手可及。松涛在山谷中呼啸,仿佛就在床底席卷而过,其声震动人心。诗人通过“云气”和“松声”的描写,衬托出甘露寺的脱俗与清雅。
《宿甘露寺僧舍》是曾公亮的一首佳作,展现了作者在甘露寺僧舍夜宿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透露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情感,同时又不失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赏析解析:1. 诗人情感表达:曾公亮在这首诗中,通过夜宿甘露寺僧舍的经历,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心境。
宿甘露寺僧舍 曾公亮 系列:古诗三百首 宿甘露寺僧舍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释 1甘露僧舍:甘露寺。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2松声万壑(he):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壑:山谷,山沟。
宿甘露寺(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译文:〔床底松声万壑哀〕躺在床上倾听松涛阵阵,无数山谷呼啸哀歌.〔要看银山拍天浪〕要看银山似的冲天巨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只要一打开窗子,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甘露寺】在江苏镇江北固山上。
宿甘露寺僧舍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描绘出一幅空阔奇妙的江南夜色图,写出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首句写山峰的云气,次句写山谷的松声,末两句写长江的风采。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合美。诗中有画,景中有情。甘露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长江之滨的北固山,甘露寺始建于东吴,因建立于东吴甘露元年(256年),故名。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翻译/译文 床枕上弥漫着云气,使我恍若睡在千峰之上;阵阵松涛从万壑传来,似乎就在我床底下轰响。我忍不住想去看那如山般高高涌过的波浪,一打开窗户,滚滚长江仿佛扑进了我的窗栏。
这首描写了枕、床、窗、山、峰、壑、江、浪、银、云气、松声等许多事物,从而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注释】甘露僧舍:即甘露寺,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赏析】中国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一向是亲和的。此诗写居于寺中,但觉枕中云气缭绕,似乎门前千峰都在向自己靠近,甚至万壑松声就像生于床底。
宿甘露寺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zhěn zhōng yún qì qiān fēng jìn ,chuáng dǐ sōng shēng wàn hè āi 。
浪山有关诗集,例如: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辛弃疾镇江所有诗句?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宿甘露僧舍》是北宋诗人曾公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长江的雄伟壮观、气势宏大,表现出作者对长江盛况的的赞叹与热爱。
甘露寺坐落在山之巅、江之畔,翠绿的树林与秀美的风景使之成为镇江著名的名胜古迹。诗人并未描绘白天的壮丽景色,而是以细致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江南夜晚的奇幻画卷,展现出江水的磅礴和寺庙的险峻。
宿甘露寺(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宿甘露僧舍》——曾公亮 译文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宿甘露僧舍》——曾公亮 译文
解析: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释
甘露僧舍:即甘露寺,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
赏析
中国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一向是亲和的。此诗写居于寺中,但觉枕中云气缭绕,似乎门前千峰都在向自己靠近,甚至万壑松声就像生于床底。前两句极雄壮,却也有惊险之感。但诗人好像觉得还不过瘾,于是要打开窗户,去迎接如排山而来的银浪。这些向诗人靠近的自然景物并不是挤压过来,而是受到诗人心灵的召唤,换句话说,就是“万物皆备于我”,被诗人所欣赏。动极之景和静极之心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非常生动。这,或许与诗人居于僧寺之中,因而思与境谐,身在景外不无关系。
中国诗人非常喜欢从窗中揽景。如下面这些句子:“云生天地间,风出窗户里”(郭璞);“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树”(谢朓);“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沈佺期);“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苏轼);“向来万里急,今在一窗间”(陈与义)。这种内外通流,小中见大,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写法,实际上表现了中国人的空间意识。《老子》里不是说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吗?由此生发开去,就不仅是自然空间的从有限到无限,而是反映了一种人格精神的张扬。陶潜《饮酒》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正是从“东篱”之下感受到自己与宇宙精神的相融相合。从这个意义来看,曾公亮的这首诗给我们的感受,就决不仅仅是写景生动了。
附:作者简介
曾公亮(998-1078),字明仲,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进士。历任知制诰、史馆修撰、翰林学士、给事中、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昭文馆大学士等职。以太傅致仕。《全宋诗》存诗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