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的古诗有哪些?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登高壮观祖国美,诗词描绘山河情。以下是一些描写祖国的古诗:1.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通过天门山的雄伟和楚江的奔腾,展现了祖国大地的磅礴气势。2.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唐代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早岁那知世事恨,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关山月》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埀泪痕。清代谭嗣同《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出塞曲》【唐】王昌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新中国,如世界巨龙,屹立东方。
关于热爱祖国的古诗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处】: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释义】: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歌颂赞美祖国的古诗词
歌颂赞美祖国的古诗词如下:《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破浪,踏遍山河万里荒。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歌颂祖国的诗词如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唐 · 王维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 唐 · 李白 黄河远上白云间。
1.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儿(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陆游)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那当然是沁园春·雪 近代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歌颂赞美祖国的古诗词
歌颂赞美祖国的古诗词如下:
1、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2、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前两句“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是好男儿,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而出,震撼人心。
3、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
4、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5、范成大的《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州桥》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盼望光复的殷切心情,隐晦地流露了作者对议和不战政策的不满。表现了作者对人们所受耻辱的同情,对国家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