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谁提出的思想?
孟子。 孟子的的主要思想是“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相反的。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依据,在他的思想体系是一个中心环节。
人之初性本善是清代文学家诗人王应麟说的,出自他的《三字经》。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刚刚初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全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一本给小孩子启蒙用的读物。
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最早提出"人之初,性本善"说的是人生下来禀性善良,只是后来习惯环境不同造成习性不同罢了。
是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三字经 南宋 · 王应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人之初性本善的出处
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其中初的意思是刚出生的婴儿,人生命的开端。善的字面意思是指品质好,心质良好。这句话出自《三字经》,是孟子明确提出人性本善说的,出自《孟子·告子上》,大致内容是公都子询问孟子关于人性论的观点,孟子予以解答,具体提出人性善的观点。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人之初,性本善出自古代经典启蒙教育著作《三字经》。 人之初, 性本善。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人之初性本善是清代文学家诗人王应麟说的,出自他的《三字经》。是三字经里的第一句,《三字经》开头四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前两句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人之初性本善是儒家圣贤孟子的观点。他主张人性本善,强调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只要受到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就可以发挥出善良的本性。在实际内容中,孟子强调了人性本善的方面,他认为每个人生来具有一种“仁、义、礼、智”的先天道德本性,这种本性是善良的,只是需要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来发掘和发扬。
孟子,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著名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的,每个人都具备道德观念与潜能。对“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解 “人之初”指的是人类刚刚诞生时的状态,“性本善”则表达了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的观点。
孟子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2. 孟子认为人们天生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种心是人性中善良的体现。3. 孟子的这一观点与孔子的思想相呼应,都认为人的本性是向善的。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人之初,性本善是清代文学家诗人王应麟在《三字经》中说的,而且孔子的观点也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荀子的观点:人之初,性本恶。到底是善还是恶,我觉得每个人的看法都会有所不同,我的观点是人之初,性本恶。善,是通过父母以及 社会 的引导,才使得我们知道什么是善,要怎么做才是善。
是孟子明确提出人性本善说的,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应。
人之初,性本善是孔子的观点,性本恶是荀子的观点。而人之初,性本善却出自王应麟的《三字经》,原文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释义: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性本善是一个字词。
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说的。是孟子明确提出人性本善说的,出自《孟子·告子上》,大致内容是公都子询问孟子关于人性论的观点,孟子予以解答,具体提出人性善的观点。也是三字经里的第一句,《三字经》开头四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刚出生时,是性善还是性恶,在战国时就有激烈的争论,以孟子为代表,主张传善,以荀子为代表,主张性恶,到宋代大儒王立麟编写三字经时,就概括孟子主张。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到底是孔子还是孟子说的?
孟子则进一步阐述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人之初性本善”这个说法并不是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最初出自《庄子·天下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刚来到世上只有本能,只有求生的欲望,所以说本性是善良的,刚出生之人性格都是相近的,内心都是纯洁的,没有善恶之分。
是三字经里的第一句,《三字经》开头四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前两句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是对的吗?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是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出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扩展资料
《三字经》赏析:
《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出自三字经,就是说一个人刚出生时,内心充满善良,而没有恶念。
三字经流传了几千年,在古代是幼童启蒙第一篇必学的课程,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任何人怀疑这句话所说的道理是否正确,本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是错误,而且错了几千年。
一定会有非常多的人,应该是大部分人会反对我的这一说法,流传了几千年的老话,竟然被说成是不正确的,自然不会被人接受,那么就请看看我说的是否有道理,如果觉得有道理,也许您就会认同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是错误的。
人刚一出生的时候处于懵懵无知的状态,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在一岁以前的记忆是完全没有,没有人记着自己一周岁以前做过什么,事实就是如此,所以刚出生的婴儿,对这个世界是没有丝毫的记忆和感知。
内心自然也就没有情感,婴儿的第一声哭泣,不是因为情感,而是因为肺部要开始呼吸,所做的人生第一个条件反射,因为疼痛,喊了一声后就开始了第一次呼吸。
没有情感的人,内心中是没有善恶区分的,因此人之初性本善,是错误的,应该说成人之初,不善不恶,因为对这个世界不了解,即使一个婴儿看到成年人认为最恐怖的凶恶场景,他的内心也不会有恐惧的因素,因为他不理解什么是善恶,除了身体的痛感之外,他不知道什么是恐惧和害怕,也不知道什么是喜悦高兴,当婴儿再长大一点,对这个世界有了认识,这就有了喜怒哀乐,开心时候笑,痛苦时候哭,这时候,依然没有善恶的观念,依然是不善不恶,但是有了自私的行为,知道好吃的不能先给别人,首先要自己吃饱,吃饱后,这食物谁吃都可以,这是动物的生存的本性,所以人的第一个本性是自私。自私是不善不恶,任何人也不能说自私是恶,这是这个世界所有动物的本性。
人之初,不善不恶,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所以说,人之初,性自私,这样子说才应该有些道理,当然这样说是不能够教育人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是有道德的人,就如同刚出生的婴儿,什么凶恶灾难他都不怕,毒虫也好,猛兽猛禽也好,不会伤害他,就是因为婴儿此时不善不恶,先天精气最足,身体最柔软,小鸟是经常坚挺的。
老子所说这段文字真正的意思:含德之厚,是指已经得道的人,不是普通有道德的人,得道的人,内心中不善不恶,就如同刚出生的婴儿一样,精气充足,内心没有令他恐惧的东西,所有毒虫猛兽也不会伤害他。
什么是道,事实就是刚出生的婴儿那种状态就是道的状态,可是这种状态,人长大后一点记忆都没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婴儿来体会道的本意,那就是心中没有善恶的观念,精气神最足,身体最柔软,随着出生后天数增加,精气神就越来越不足,精气神彻底没了,人也就死亡了。
所以说,刚出生的婴儿,就是道在这世界的体现,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过得道的经历,道的第一特征是不善不恶。
因此说,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是错误的说法,人之初,应该是不善不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