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东渡(鉴真东渡日本文言文及翻译)

没有你的天空没有云朵 古文典籍 20

鉴真东渡的历史故事

鉴真东渡是中国唐代高僧鉴真(俗名陈元晋)前往日本传播佛教的历史事件。以下是该故事的梗概:公元742年,唐朝时期佛教僧侣鉴真决定前往日本弘扬佛法。他携带佛经和法器,以及三十名弟子,于同年出发。鉴真的东渡之路并不顺利。在途中,他们遭遇到海上风暴,船只被迫停泊在琉球(今日本冲绳)附近的一个岛屿上。

这问题有意思,我想如果鉴真尝试通过西渡奔赴日本成功的话,那第一个环绕全球的壮举就是鉴真而不是麦哲伦,可能大唐就此开创大航海时代也不一定。

“东渡扶桑”是指的历史事件:鉴真东渡。“东渡扶桑”所说的是唐朝时期的高僧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的历史故事。“扶桑”原是古代对日本的称呼,因日本位于中国的东部位置,因此成为“东渡”。“鉴真东渡”极大的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鉴真有着坚定的信念,当时由于航海技术落后,鉴真东渡体现出他身上有种不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精神,他爱好和平,传播先进文化!

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唐天宝元年,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路是指唐代著名的高僧鉴真和尚,为了传播佛教文化,克服重重困难,多次尝试从中国沿海出发前往日本的故事。

鉴真东渡日本文言文及翻译

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稍微长大一点,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经历了12年,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

鉴真东渡六次才成功。第一次:鉴真于742年的冬天第一次起航东渡,带着21名弟子和4名日本僧人开始东渡计划,第一件事是造船,造船期间,鉴真与弟子开玩笑,但该弟子恼羞成怒,向朝廷告了一状,说鉴真造船是为了与海盗勾结,准备攻打扬州,这使得东渡计划天折了,一千人等遭到了拘禁。

鉴真东渡,是指僧人鉴真前往东瀛传授佛教。鉴真曾六次前往东瀛,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并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

鉴真东渡日本,是继中国移民促进日本由绳纹文化迈入弥生文化后,日本文化的又一次大的飞跃。至今,日本依然到处可见秦汉、隋唐遗风,特别是建筑、文字和民俗。鉴真67岁抵达日本,76岁圆寂,被葬于日本下野药师寺,立塔正方形,正面题鉴真大和尚五字。

鉴真东渡日本的故事?

第一次 742年冬,鉴真及弟子21人,连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

唐天宝二载(743)冬,也就是鉴真大师56岁那年,着手东渡;天宝十二年(日本天平胜宝五年)冬成功东渡,到达日本。

⑷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⑸奈良:日本城市名.⑹稍:渐渐.⑺骤:急.⑻或:有时.⑼覆:倾翻.⑽匮:缺少.⑾渝:改变.⑿竟:最终.。2. 鉴真东渡日本文言文翻译 原文:唐高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

鉴真东渡日本 原文:唐高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唐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实僧目盲,唯至不渝。

鉴真是唐代的著名高僧,历史上有名的“鉴真东渡”,就是围绕他开展的。课本上的刻画,只是将鉴真描绘成一位佛学渊源的高僧。

鉴真东渡日本,(古文)注释,解释,原文.

鉴真东渡日本

原文:唐高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唐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实僧目盲,唯至不渝.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

译文: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渐渐长大,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迷路).经历了12年,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那时鉴真已经失明,但志向始终没变.天宝十二年,终于到达日本.第二年在奈良东面建起了戒台,教授佛教的清规戒律.

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鉴真东渡日本

【作品原文】

《鉴真东渡日本》

唐高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唐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时僧目盲,唯志不渝。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

【作品译文】

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稍微长大一点,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经历了12年,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那时鉴真已经失明,只有志向始终没变。天宝十二年,终于到达日本,第二年在奈良东面建起了戒台,教授佛教的清规戒律。

【作品注释】

1、高:此指有名望

2、江阳:古县名今江苏扬州市

3、戒律:指佛教清规戒律

4、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天宝唐玄宗年号

5、奈良:日本城市名

6、稍:渐渐

7、骤:急

8、或:有时

9、覆:倾翻

10、匮:缺少

11、渝:改变

12、竟:终

13、翌年:第二年

【鉴真其人】

个人简介

鉴真原姓淳于,14岁时在扬州出家。由于他刻苦好学,中年以后便成为有学问的和尚。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他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同去的人,有懂艺术的,有懂医学的。他们也把自己的所学用于日本。鉴真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的方案。经过两年,唐招提寺建成了。这是日本著名的佛教建筑。

东渡原因

唐代赴日传法名僧,日本常称为"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十四岁(一说十六岁)于扬州大明寺出家。曾巡游长安﹑洛阳。回扬州后,修崇福寺﹑奉法寺等大殿,造塔塑像,宣讲律藏。四十余年间,为俗人剃度,传授戒律,先后达四万余人,江淮[1]间尊为授戒大师。当时,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受戒。733年(日本天平五年),僧人荣﹑普照随遣唐使入唐,邀请高僧去传授戒律。访求十年,决定邀请鉴真。742年(唐天宝元年)鉴真不顾弟子们劝阻,毅然应请,决心东渡。由于地方官阻挠和海上风涛险恶,先后四次都未能成行。第五次漂流到海南岛,荣病死,鉴真双目失明,751年(唐天宝十载)又回到扬州。

曲折过程

在6次东渡日本中,鉴真等人遇到许多挫折,第一次东渡前,将和鉴真同行的徒弟跟一个和尚开玩笑,结果那个和尚恼羞成怒,诬告鉴真一行造船是与海盗勾结。地方官员闻讯大惊,派人拘禁了所有僧众,首次东渡因此未能成行。其后接连失败,第五次东渡最为悲壮。那一年鉴真已经60岁了,船队从扬州出发,刚过狼山(今江苏南通)附近,就遇到狂风巨浪,在一个小岛避风。一个月后再次起航,走到舟山群岛时,又遇大浪。第三次起航时,风浪更大,向南漂流了14天,靠吃生米、饮海水度日,最后抵达海南岛南部靠岸。归途中,鉴真因长途跋涉,过度操劳,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

鉴真最后一次东渡也并非一帆风顺。正当船队扬帆起航时,一只野鸡忽然落在一艘船的船头。鉴真认为江滩芦苇丛生,船队惊飞野鸡不足为怪,而日本遣唐使却认为不是吉兆,于是船队调头返回,第二天才重新起航,历尽艰险到达日本。鉴真带去很多佛经和医书到日本。他主持重要佛教仪式,系统讲授佛经,成为日本佛学界的一代宗师。他指导日本医生鉴定药物,传播唐朝的建筑技术和雕塑艺术,设计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这座以唐代结构佛殿为蓝本建造的寺庙是世界的一颗明珠,保存至今。鉴真死后,其弟子为他制作的坐像。至今仍供奉在寺中,被定为"国宝"。

【文化常识】

玄奘和鉴真:玄奘和鉴真都是唐代的著名高僧,有人可能区分不清,下面就用通俗的语言列举一下二位得道高僧的区别:

玄奘年长(602-664),鉴真年幼(688-763);

玄奘别名唐僧、唐三藏,鉴真别名过海大师、唐大和尚;

玄奘向西去了印度,鉴真往东去了日本;

玄奘步行骑马,鉴真坐船航行;

玄奘取经,把东西拿回来,鉴真讲佛,把东西送出去;

玄奘出去了成功回来,鉴真出去了没能回来;

玄奘去了好多国家,鉴真就去了一个国家。

【启发与借鉴】

高僧鉴真前后六次东渡日本,历尽千辛万苦,甚至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也不曾退却,其精神让人由衷敬佩。

古语云“有志者事竟成”,人不仅需要有志向,更需要有毅力。奋斗的路上免不了有荆棘虎豹,前进的道路也不会笔直平坦,只有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困苦,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标签: 鉴真 东渡 日本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