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老公我爱你 古诗鉴赏 13

从内容上看 答司马谏议书属于?

政论。 如果只是从内容上看,则答司马谏议书属于政论。 政论。如果只是从内容上看,则答司马谏议书属于政论。

文章是按照: 总—分—总的结构来布局的。 第一层:总领全文,指出山川之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第二层: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廷官员大臣讨论确定,... 关于侵官,依据名实相符的原则,王安石阐明制定和贯彻变法的规章制度,有皇帝的命令,有朝廷官员大臣讨论确定,有具体官吏执行。

昨日蒙教。——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所以见教。

5.学生大声读背课文。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答司马谏议书》 上述“修”的三种用法,至今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里,而且使用广泛。如: 修理、修路、修改、自修等,可是,现代汉语表示“长”却不能单用“修”。 以上说的是字义的变化,其实有些是词义的变化,有些是复合词里词素的变化。 请把第三自然段里文言句子划出来,并译成现代汉语。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文章列举司马光的种种责难,然后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 /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题解“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需要背下来,而且考试肯定考。 当然应该把它背下来才对,不管高考时考不考,能够把它背下对记着都是对你有好处,没坏处,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

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谏议的是谁?

在这里,司马光谏议的应该是文作者王安石 在这里。

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

这段文字来源于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司马光的字.这篇文章表达了王安石主持改革的决心和策略,写信给司马光就是申诉改革的好处,文辞激扬。

《答司马谏议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实词、虚词,以及各种句式,翻译课文;概括每段的段意,理清课文结构。教学重点:在掌握实词、虚词,以及各种句式的基础上翻译课文,总结归纳文言知识点。教学难点:文言知识归纳,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汉字“教”怎么解释教字笔画是多少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所以见教又如:教治;教禁;教读;教读老夫子;教民;教迪;教帖;教当;教示;教戒;教告;教演;教阅;教坊司;教门儿;教引嬷嬷叫;让〖call;let〗教我先威众。《史记·陈涉世家》教善才服。唐·白居易《琵琶行》教从何处。

第一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新法是“生事”,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驳斥这一指责时,所持的依据是( 新法是“为天下理财”) 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新法是“生事”。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答司马谏议书字词整理

一、通假字

1.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 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 辩解)

3.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

二、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心:在内心。

2、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尽:用尽。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远:远长。 

塞源而欲流长者 长:远长。

能克终者盖寡 终:坚持到底。

扩展资料

《答司马谏议书》赏析:

文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又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毫不讳言他们之间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

在承认变法遭天下怨谤的同时,却表明自己绝无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的同时,却暗示出自己坚持变革的决心。从全文来看,本文语言委婉、柔中带刚。

作为一篇驳论文章,文章直接反驳论点,针对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反驳,反驳其“非真”的实质,则名不符实,论敌观点自破。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

宋代: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

(1)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次年为相.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2)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

(3)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

(4)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5)操:持,使用。术:方法,主张。

(6)强聒(guō):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

(7)略:简略。上报:给您写。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

(8)重(chóng)念:再三想想。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

(9)反复:指书信往来。

卤莽:简慢无礼。

(10)具道:详细说明。所以:原委。

(11)冀(jì):希望。

(12)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

(13)名实:名义和实际。

(14)怨谤(bàng):怨恨,指责。

(15)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16)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修:修订。

(17)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18)举:推行。

(19)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

(20)难(nàn):责难。壬(rén)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

(21)固:本来。前:预先。

(22)恤(xù):关心。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23)上:皇上。这里指宋神宗赵顼。乃:却。

(24)抗:抵制,斗争。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

(25)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

(26)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

(27)胥(xū)怨:全都抱怨。胥:皆。

(28)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

(29)度(duó)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

(30)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

(31)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

(32)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33)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

(34)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35)不任(rén)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

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

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仰慕。

标签: 答司马谏议书 侵官 王安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