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毛虫(如何采用地面挖取法调查落叶松毛虫幼虫越冬情况)

你留下的回忆渐行渐远 古文典籍 19

如何采用地面挖取法调查落叶松毛虫幼虫越冬情况

选择西侧1/4扇形内的虫口数。落叶松毛虫越冬幼虫在地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距树干周围直径为1m的圆区内,调查时选择西侧1/4扇形内的虫口数来估计全株虫口密度,准确率可达93.71%。落叶松毛虫是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的一种松毛虫。

毛虫毛毛虫Caterpillar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蝶、蛾)的幼虫。体圆柱形,分13节,有3对胸足和数对腹足。头两侧各有6眼,触角短,腭强壮。粪便带毒。

落叶松毛虫成虫体色变化明显,从灰白至棕褐色,体长25~45毫米,翅展69~110毫米。其前翅的外缘倾斜度较小,花纹特征独特。小抱针和中前阴片的形状也有其特点,老熟幼虫体长63~80毫米,体侧有一条明显的纵带,寄主包括落叶松和松树。

削减种群的数量。生物防治招引益鸟:在虫口密度较低林龄较大的林分,设置人工巢箱招引益鸟用0.9%的阿维菌素与0号柴油按1:25比例,地面喷烟可以有效的防治落叶松毛虫。当虫害大面积暴发时,在5月中下旬-6月上旬,使用阿维菌素乳油进行飞机超低量喷雾防治落叶松毛虫。

全国各地适合养养殖鸡的品种。 柴鸡 又叫笨鸡,具有耐粗饲、就巢性强和抗病力强等特性,肉质鲜美。

一起装修网问答平台为您提供松树的养殖方法有知道的吗?的相关答案,并为您推荐了关于松树的养殖方法有知道的吗?

落叶松毛虫有什么形态特征?

成虫前翅宽大,外缘直,有三条明显横斑纹,亚外缘斑8个,排成“3”字形,最后两斑的连线与外缘平行,中室白斑大而明显。幼虫体长63~80毫米。头褐黄色,中后胸节背面毒毛带明显,体侧由头至尾有一条纵带。各节带上白斑不明显,每节前方由纵带向下有一斜斑伸向腹面。

7龄幼虫越冬,至第三年才羽化为成虫,完成一个世代需跨3个年头。寄生天敌:卵期有松毛虫黑卵蜂、大蛾卵跳小蜂、松毛虫赤眼蜂等;幼虫期有枯叶蛾绒茧蜂、松毛虫脊茧蜂、黑侧沟姬蜂等;蛹期有舞毒蛾黑瘤姬蜂及寄生蝇等。防治方法见马尾松毛虫。

落叶松 落叶松幼苗病害 落叶松幼苗病害,主要是立枯病,这是在幼苗出土后发生的一种常见病害,一般在六月发生,持续时间较长。

松毛虫的生活习性因种类和地域差异而异。例如,落叶松毛虫在东北可一年完成1代或2代,而在新疆阿尔泰林区需要3年完成1代,幼虫经历两次越冬,生命周期长达22个月。赤松毛虫和高山松毛虫一年仅一代,而德昌松毛虫则是一年1到2代。云南松毛虫在高海拔地区一年仅一代,但在低海拔地区则是每年两代。

我国早在明嘉靖年间就有落叶松毛虫病害的记载,进入到21世纪,由于林业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落叶松毛虫病害呈现高发和频发的趋势,已经成为林业主要的病虫害。林业技术人员应该对落叶松毛虫的危害与防治技术方法有清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落叶松毛虫病害的防治工作。

落叶松毛虫发生规律

落叶松毛虫的生活周期以一年发生一代为主,部分年份可能为两代。幼虫在树干底部的枯枝落叶中卷曲过冬,第二年四至五月上树开始为害。六至七月幼虫老熟后结茧化蛹,七至八月羽化为成虫,数天后产卵。卵经过约十至十二天孵化成幼虫,新生幼虫在八至十月份继续为害。十月份后,幼虫下树越冬。

提起毛毛虫,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它们有着肥嘟嘟蠕动的身躯,鲜艳的外表。它们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小生物之一。

一起装修网问答平台为您提供山桃稠李病虫害怎么解决?的相关答案,并为您推荐了关于山桃稠李病虫害怎么解决?的相关问题,一起装修网问答平台:装修问题,因我而止。

利用落叶松毛虫以幼虫在枯枝落叶层下越冬的习性。人为破坏其越冬环境,使其幼虫因环境改变面貌无法正常越冬来消灭越冬幼虫,来减少种群的数量。

落叶松毛虫防治方法

落叶松毛虫防治方法主要分为农业、物理和化学三种。首先,农业防治强调营造针阔混交林,改造人工纯林为混交林,做好封山育林,避免强度修枝,提高林木自控能力。同时,要注意修剪有虫枝,在害虫蛹期(6月下旬)进行人工摘茧,以及在幼虫盛发期人工捕捉毛虫,捕捉时需注意毒毛。

松毛虫松毛虫每年发生的世代,因种类和气候条件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落叶松毛虫在东北2年或1年完成 1代,在新疆阿尔泰林区完成1代跨3个年头,幼虫越冬 2次,幼虫期长达22个月。赤松毛虫、高山松毛虫一年 1代。德昌松毛虫一年1~2代。云南松毛虫在高海拔地区一年1代,低海拔地区一年2代。侧柏松毛虫一年2代。

松毛虫发生区一般可划分为常灾区、偶灾区、无灾区。常灾区多分布于大面积纯林地带。马尾松毛虫成灾,多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云南松毛虫、德昌松毛虫则猖獗发生于500~1000米的山区。文山松毛虫的成灾区可高达1200米。落叶松毛虫灾害幅度较广,在天然林区,成灾区高度可达2000米。

松毛虫发生区一般可划分为常灾区、偶灾区、无灾区。常灾区多分布于大面积纯林地带。马尾松毛虫成灾,多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云南松毛虫、德昌松毛虫则猖獗发生于500~1000米的山区。文山松毛虫的成灾区可高达1200米。落叶松毛虫灾害幅度较广,在天然林区,成灾区高度可达2000米。

松毛虫发生区域通常分为常灾区、偶灾区与无灾区。常灾区常见于大面积的纯林带,例如马尾松毛虫主要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成灾。2. 云南松毛虫和德昌松毛虫则在500至1000米的山区猖獗。文山松毛虫的受灾区域可达到1200米高。落叶松毛虫的灾害范围较广,在天然林区,其成灾区的高度可达2000米。

体色同马尾松,年生1~3代。分布于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内蒙古、辽宁、四川、陕西、甘肃、贵州等省区。③赤松毛虫:寄生于赤松,局部地区食油松。体色有浅棕、黑褐、灰白等。1年1代。分布于辽宁、山东半岛、河北渤海沿岸、苏北;日本、朝鲜。

落叶松毛虫 对落叶松毛虫危害的再认知和防治

  【摘 要】进入到21世纪,由于林业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落叶松毛虫病害呈现高发和频发的趋势,落叶松毛虫成为林业主要的病虫害。林业技术人员应该对落叶松毛虫的危害与防治技术方法有清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落叶松毛虫病害防治工作。本文在说明落叶松毛虫病害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落叶松毛虫病害的产生原因,提供了落叶松毛虫病害的防治措施和关键技术,希望对落叶松毛虫病害的防治工作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关键词】落叶松毛虫病害;产生原因;防治措施;关键技术;生物防治

  前言

  落叶松是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以及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松树品种,是适应寒带和温带高山的常见树种,是主要的针叶用材树木,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林业资源。落叶松容易受到落叶松毛虫的侵扰,导致落叶松生在受限,进而影响到落叶松生物、生态和经济价值,是比较顽固的病虫害。我国早在明嘉靖年间就有落叶松毛虫病害的记载,进入到21世纪,由于林业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落叶松毛虫病害呈现高发和频发的趋势,已经成为林业主要的病虫害。林业技术人员应该对落叶松毛虫的危害与防治技术方法有清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落叶松毛虫病害的防治工作。林业技术人员应该熟悉和掌握落叶松毛虫病害的生物学特征,了解落叶松毛虫病害的产生原因,对落叶松毛虫病害的防治措施和关键技术有所了解和掌握,有效防范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发生,扭转当前落叶松毛虫病虫害高发、频发的态势,提高林业工作防治病虫害的质量和水平。

  1 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再认知

  1.1 落叶松毛虫的生物学特征

  落叶松毛虫又称西伯利亚松毛虫,学名:Dendrolimus superans(Butler),在我国落叶松毛虫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等主要落叶松林区,是危害红松、樟子松和云杉等针叶型树木的主要害虫,主要危害时期是幼虫时期啃食落叶松、红松等树木的松针,影响落叶松的生长和代谢,严重则会导致落叶松林大面积死亡。

  1.2 落叶松毛虫危害的症状

  落叶松毛虫幼虫主要啃食落叶松松叶为生,且幼虫虫龄较长,危害时间持久,在落叶松毛虫高发年份,在落叶松林中落叶松毛虫可将落叶松针叶全部吃光,使落叶松林地在远处看似火烧般焦黄一片,有落叶松老虎的俗称,落叶松毛虫病虫害若连续多年发生,可引起整片落叶松林的大量死亡,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经济损失。

  2 落叶松毛虫病害发生的原因

  2.1 生物学原因导致的落叶松毛虫病虫害

  首先,在人工造林的时候出现大面积纯落叶松林,这是导致落叶松毛虫高发的重要原因,在比较大的区域内落叶松毛虫有较为适宜的繁衍空间,导致落叶松毛虫泛滥成灾。其次,在大面积退耕还林的工作中,没有对林下的植被进行清理,导致松毛虫容易越冬和躲避天敌捕食,引发落叶松毛虫数量剧增。最后,人工造林和天然林生物种类稀少,食物链没有构建完整,导致落叶松毛虫的天敌数量少,给落叶松毛虫一个扩大繁殖的客观机会。

  2.2 天候变化导致落叶松毛虫病害高发

  近些年极端天气频发,暖冬、厄尔尼诺、拉尼娜等自然现象导致自然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暖冬的出现给落叶松毛虫越冬带来的极大的便利,降水量变化导致了落叶松毛虫虫卵较高的孵化成功率,综合的因素导致落叶松毛虫大量繁殖,酿成落叶松毛虫病虫害的发生。

  3 落叶松毛虫防治措施

  3.1 加强营林管理防范落叶松毛虫病害的措施

  首先,在总体上看,加强营林技术,特别是人工林营林管理,创造落叶松毛虫不能生活和繁衍的环境是最有效和成本最低的措施。其次,营林过程中应该推行混交林营林技术,实践证明针阔混交林对减轻松毛虫危害有明显作用。最后,加强营林后对落叶松的林间经营和管理,合理密植,加强抚育管理,保护灌木及地被物,促进林木速生、郁闭,形成不利于落叶松毛虫生存。

  3.2 加强生物防治防范落叶松毛虫病害

  生物防治可以从多个角度,利用生物的天性和规律防治落叶松毛虫病害,首先,推行以虫治虫技术,落叶松毛虫的天敌有很多,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在自然界都有天敌,例如:松毛虫平腹小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可以对落叶松毛虫虫卵进行寄生,松毛虫绒茧蜂是落叶松毛虫幼虫的主要寄生虫类,松毛虫狭颊寄蝇是落叶松毛虫蛹期寄生的昆虫,马蜂、黑蚂蚁以捕杀落叶松毛虫为食物来源。其次,推行以菌治虫技术,一般使用苏云金杆菌对落叶松毛虫进行防治。最后,推行以鸟治虫技术,麻雀、喜鹊是落叶松毛虫的主要捕食鸟类。

  3.3 落叶松毛虫的其它防治措施

  首先,灯光诱杀,利用落叶松毛虫成虫的向光性可采用黑光灯、高压汞灯等做光源诱杀落叶松毛虫成虫。其次,人工捕杀,对于落叶松毛虫害发生在面积小、易于捕杀的区域时,可采取采摘的方式进行捕杀,落叶松毛虫幼虫体表刚毛有毒,人工捕杀时要注意防护。最后,性激素干扰技术,利用落叶松毛虫雌蛾散发性外激素招引雄蛾交配的特点,在落叶松林地释放人工合成的落叶松毛虫性激素,干扰落叶松毛虫的繁衍。

  结语

  综上所述,落叶松林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森林的主要树种,具有耐低温、材质良好和生态效益高等优点,是天然林和人工林常见的松树品种。落叶松毛虫是落叶松林的主要害虫之一,且危害非常严重,落叶松毛虫高发不仅给林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生态环境的创建带来了制约作用。在人工林面积增加、城市绿化加快和森林资源开发深入的影响下,当前,落叶松毛虫病虫害在我国北部林区属于高发和频发的林业病虫害,落叶松毛虫病虫害防治的形式将愈发严峻。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人员应该对落叶松毛虫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有高度的重视,在技术的层面上掌握预防和治理落叶松毛虫病虫害的防范,了解落叶松毛虫病害的生物学特征,对叶松毛虫病害的产生原因进行总结和研究,掌握落叶松毛虫病害的防治措施和关键技术达到有效防范落叶松毛虫病害的效果,扭转当前落叶松毛虫病虫害高发、频发的态势,提高林业防治病虫害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余恩裕,尹泰龙.落叶松毛虫虫情预测的研究——食叶量、残害量、总危害量及林分针叶蓄积量的测算[J].吉林林业科技.1980(02)

  [2]郭树平,张润生,田丰,王立夫.拟除虫菊酯毒绳防治落叶松毛虫试验初报[J].林业实用技术.1984(12)

  [3]牛延章,姜敏华,孙国华,刘建军.落叶松毛虫羽化规律的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1985(03)

  [4]刘士臣.应用杀灭涂棒防治落叶松毛虫效果较好[J].吉林林业科技.1986(03)

  [5]贾春生,由士江,王力.落叶松毛虫CPV感染落叶松毛虫的组织病理学研究[J].吉林林学院学报.1996(03)

  [6]张俊,孙玉军,许俊利.东北地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过程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06)

  [7]玉宝,乌吉斯古楞,王百田,王立明.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林隙地被物变化特征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9(02)

标签: 松毛虫 落叶松 病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